首页 -> 2008年第8期

英语教学中情境交际意愿培养的三个维度

作者:孙志青




  交际意愿不仅与学习者的性格特征有关,还与交际状态密切相关。情绪、心理因素、环境和其他因素对交际者的状态都有潜在影响。这些因素与实际交际行为直接相关。Maclntyre (1999)研究了状态可变因素对交际意愿的影响,认为个性特质交际意愿和状态交际意愿是互补且相融合的。个性特质交际意愿为个体做好将自身置于交际情境中的准备,状态交际意愿预示着他是否决定启动交际。也就是说,前者将个体带入有可能发生交际的情境,后者决定着交际是否发生。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已被放置在交际情境中,教师除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外,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状态交际意愿或情境交际意愿,努力使交际启动发生。下面我们将以Kang(2005)的情境交际意愿基本结构为框架,讨论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境交际意愿。
  
  一、安全感
  
  交际对象(此处指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学生交际安全感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或其他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或其他学生相互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关系时,学生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因此,教师不妨在第一次课上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或大范围提问,让学生展示其语言水平。同时,课内和课后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交往关系,为日后进行分组交际活动的人员安排做准备。我们让学生自己选定同桌,组成固定交际对象,这既便于学生课堂讨论,又有利于学生课后完成口头作业。有的学生反映熟悉了交际对象后,除完成规定练习外,他们还会时常约定用英语交流日常事务,增加锻炼机会。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支持(如认真听、微笑、给予积极回应),对学生产生安全感和交际意愿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是否具有话题的背景知识和亲身经历也影响着他参与交际的安全感。另外,学生的安全感在会话语境中,在会话的不同阶段不断变化。会话开始时他们往往觉得不安全,教师此时应尤其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教师的态度、教师参与度(involvement)、直接感(immediacy)都会起到促进或抑制学生交际意愿的作用。其中教师的参与度、直接感尤为重要。教师参与度涉及师生关系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支持(Reeve,1996)。Reeve认为教师的参与体现在教师花时间去关心学生,表达情感,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当学生感到教师的参与时,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在被注视、被评判,就会产生更大的安全感。直接感是指加强与他人的亲密程度和非语言交流的交际行为(Mehrabian,1969:203)。同交际行为一样,直接感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语言直接感可通过用第一人称we或our,或使用学生的名字,或幽默方式,来描述个人经历。非语言直接感指使用点头示意赞同、微笑、目光交流,走近学生来产生或增进人际亲密感,刺激感觉,以示温暖友好。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是权威、权利的象征,教师是尊长,学生应尊重教师。这也无形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一旦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近的,可信赖的,乐于帮助他们的,他们就会在情感上获得安全感,减轻情感障碍,更加投入交际活动。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设计一些能够人人参与,展现自己的活动,或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课堂发言机会均等。因为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最期望的就是人人参与(巴迪迪,王林,2007:470)。在人人参与的情况下,个体的凸显性就会减弱,符合个人归属集体的中国传统观念,个人随了参与交际的群体“大流”。处在人人参与交流的会话语境中,学生的被注视、被评判的感觉得到舒缓,从而增加了安全感。
  
  二、兴奋感
  
  学生的兴奋情绪在会话情境中出现并起伏波动。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经历过的和有背景知识的话题,如家庭、专业、国家文化、家乡文化等,往往较兴奋。同时,学生对某一话题的讨论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再次讨论该话题的兴奋度。他们往往在第一次讨论时表现得很兴奋,但如果多次讨论同一或相似话题,他们则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交际意愿也大打折扣。教师和交际对象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其对谈话的关注程度和反应也会影响学生的兴奋程度。我们发现,在英语角里,有外籍教师在场,学生的交际意愿要比他们不在场时强烈得多。原因是与外籍教师交流时,不但能模仿纯正的语音,而且在表达形式上也能得到及时指导;而且外教往往肢体语言较多,交谈中注意目光交流,照顾学生的语言水平,放慢语速,让学生感到被受照顾,容易兴奋投入。再如,交谈过程中,学生如被追问提供更多信息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较为兴奋。
  教师形象对学生情境交际意愿也有着重要影响。美的教师形象既包括内在形象,也包括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指教师教有特色、学有专长、德有垂范;外在形象指教师形有神韵、貌有品格、言有个性(刘佑祥,2003)。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内在人格修养,学识修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知识结构不应仅仅局限在语言教学的专业知识上,还应了解学生关心的和学生中流行的新鲜事物,既要有学识,又不能做知识陈旧的“老土”。教师的外在容貌仪表,行为姿势,言谈举止体现了教师的气质和风度,是教师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美的风度令人陶醉,令人喜欢,也令人向往。风度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是学生认识教师,评价教师的最先感知对象,在教师美的形象中居首要地位(郝月梅,1999)。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学生除在意教师的语言水平外,还非常在意教师的外貌形象,尤其是教师的衣着搭配和发型。外貌有魅力、有品位的年轻教师往往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交际兴奋感。李红(1999)也叙述了学生的这样一段话:“老师,您知道我们怎么看出你的心情吗?看您的发型。如果你的发型梳理得讲究,就知道您的心情不错,就喜欢和您说笑;否则,谁也不敢上前与您攀谈,明知那是自找没趣。”因此,英语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改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自身的体态(包括眼神、表情、手势、步态、形体等)、仪表(包括着装、修饰、化妆、个人卫生、发型造型等)(邱卫东,2003),展现外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另外,教师对交谈的积极反应也会使学生表现出兴奋情绪。例如,交谈过程中,学生如被追问提供更多信息时,他们往往表现得较为兴奋。
  
  三、责任感
  
  责任感指的是对传递或理解信息或更加清晰表述信息的义务感或职责感,责任感同时伴随着传递、理解信息的压力。如果没有传递、理解某个信息,就会损害个人和群体利益,或毁坏人际关系,负担来自个人、人际或群体的压力。话题在激发学生的交际责任感上尤为重要。例如,话题如果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或学生对该话题较了解或懂得较多相关知识,或是关于学生的家乡文化的敏感话题,尤其是那些很有可能给人负面影响的话题,都会激发学生的传递或全面表达相关信息的责任感。此外,对学生有用和重要的话题也会激发学生交谈、询问、了解的责任感。例如,对于打算出国的学生,异国风情、文化习俗、入学申请等话题与个人动机紧密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责任感,产生交际意愿。同样,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兴趣和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责任感。当别人表现出强烈兴趣时,学生往往觉得有责任提供他本未打算提供的更多信息,激发交际意愿。在交际中,会话语境各种因素可能会导致误解的产生,学生往往感到有责任把误解澄清,将本意重新表达正确。从一定程度上讲,阐明误解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交际的意愿。
  综上所述,我们将学生的情境交际意愿的产生用下图表示。
  
  英语学习中的交际意愿依据情境变量因素产生并在交际过程中起伏波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参与交际的意志倾向,该倾向随情境变量因素中的交际对象(教师/学生),话题和会话语境发生变化。教学中,英语教师在研究学生的个性特质交际意愿的同时,还应更加关注学生交际情境中的情境交际意愿,激发学生真正启动交际,使交际真实发生,从而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红.教师形象的作用.人民教育,1999(5).
  [2] 邱卫东.现代教师形象的设计策略.教育评论,2003(3).
  [3] 彭剑娥.医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7(2).
  [4] 唐蕾,霍红.交际自信、交际意愿和二语使用的关系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