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

作者:唐淑华




  在深化英语教学的改革中,充分帮助学生认识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英语学习中积极的互动,才能有效地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让学生走出对听说能力认识的误区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使得学生常常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诵一些规则和单词,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进行口语的交流或听说训练,错误地认为,只要语法规则掌握好,单词背得多,听说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在他们看来,英语的口语尽管很重要,但与词汇、阅读、语法、翻译、写作的学习相比,却要逊色得多。英语的交际费时、费事,他们很少愿意在此下工夫,只有考试或分数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在其《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概念。Richards认为,语言能力指的是一个理想的说话人或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包括能够理解并说出各种句子(包括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也包括能够判断一个句子在某一特定语言中是否可被接受。语言行为又译“语言运用”,是指语言知识在合适情况下的运用,以本能的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具体的语言事件,指一个人如何运用语言能力造出和理解句子。社会语言学家Brown H.Douglas认为,语言的核心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与他人交流。传统的英语教学既混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也把听说训练简单地等同于课堂中的一些机械的操练。致使学生常常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口语与实际生活中的交流不尽相同,甚至根本没用,失去了口语交流的动力。离开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远离语言的交际目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也就举步为艰。
  
  二、从儿童的认知规律看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母语的听说在儿童正式进入学校学习前已经开始。在生活环境中,母语听说能力的形成与他们对周围环境认识同步进行。母语交际能力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语言习得的结果,与儿童对外界的其他认识一样,遵循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先生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英语听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与母语的习得不尽相同,但也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哑巴”英语的形成,应部分归咎于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未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也就不可能真正对英语语言形成认知。更不可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加以运用。布朗(J.S.Brown)等在其“情景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中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重要的认识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景中的活动和感知上。从而提出了“认知学艺模型”,试图借鉴某些行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有效传艺活动,通过一些与这种传艺方式相似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形式,使学生适应真实的实践活动。它主张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听说训练与一些机械的操练等同起来,使学生只是沿着老师所设计的角色简单重复,失去了学生对具体语境的探索,枯燥无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在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会话中(即听说),对意义进行建构,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Spiro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通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偏见:(1)相加性偏向(additivity bias),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及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2)离散化偏向,即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来处理。(3)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交流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语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交流的方式、内容等也应随之改变。千篇一律地使用陈旧的课本上的机械的操练,完全违背了情境在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当今多媒体教学中,不少老师仅仅是以幻灯片替代了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把传统的教学变成了相对有趣的幻灯放映。英语课堂上,学生只能马不停蹄地抄录幻灯片上的内容。学生再次变成了幻灯片的奴隶,教师成为知识的讲解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从“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借助于多媒体与恰当的网络资源,许多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以及交际的策略等通过与所使用教材的有机结合,把生动的影像、地道的语音,有计划、有目的地搬到课堂上,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真实语言的交流之中。传统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就会变成对生动有趣的真实生活的体验。交流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和语言知识的匮乏必将刺激着英语学习的更大欲望。在这种趋于现实生活的语境中,偶尔侧重于某一种技能的训练,也能成为学生交流的必要训练,与死记语言知识规则或纯粹的机械操练不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探索和认知完全可以直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在现实中得到加强。
  2.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建构主义突出了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停留在个人的记忆、积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未能形成社会化的学习。课堂中听说的训练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对话情形是有很大差距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分控制了话语权,时常对学生形成一种权威或是命令,加以控制。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惰性与学习上的依赖,也失去了交际的信心,在合作中也就缺乏了积极性,难以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形成共享与协商的局面。人的交互作用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任何交际至少涉及两方,交际的成功依赖于双方的合作,没有对方的协作,只能是独白或演讲。
  3.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真正促进学生在听说中的互动,会话双方的角色必须不断进行转换。如果会话一方保住话轮时间过长,似乎在演讲或是独白,听话人既不能插话,又不能退出会话,因而会觉得十分厌烦和无聊。这违背了“话轮更迭”这一基本规范,也违背了会话参与者的本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丧失了交流的欲望,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以及交际策略等才能有效地进入课堂,师生平等地成为该环境的参与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栩栩如生的语言环境中,与老师一块成为真实交际中的一员,避免英语教师课堂上侃侃而谈和剥夺学生说话权利的现象。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得培养学生的交流欲望,提倡合作式的学习,在互动中交流,切实建立起较为真实、丰富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参与到听说的活动中来,学会语言,运用语言。英语教学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