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与运用

作者:蒙 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智力的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后者甚至更为重要。目前,研究者将目光主要投向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认识过程起调节和动力作用的人格因素领域,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就属于这个范畴。本文拟在深入探讨非智力因素实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与运用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代替智力因素,但智力发展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非智力因素总是参与在知识的掌握与智力活动之中,但二者又不能相互代替;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它反映了一个学生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适应环境、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以及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一、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生物学方面的改造,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塑身”,而且还要“塑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态度、兴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师生双方力争达到态度上的一致、兴趣上的稳定、认知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意志信心上的相互激励等。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努力和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体育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的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学生的心理潜能是一种弹性很大的资源,它具有非常大的伸缩性,在短时间内就会表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是构成心理潜能的释放与否和释放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塑身”,更要“塑心”。这样,学生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2.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力”作用
  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不仅局限于智力因素活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积极地参与到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去,就会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一是身体运动系统,二是操作系统,三是动力系统。这三个系统是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的,又是缺一不可的。身体运动系统主要表现在学生所掌握的动作技能和身体活动上;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学生对各种知识、动作概念的加工、动作处理;动力系统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起着定向、推动、维持和强化等作用,体育学习和活动就是在这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没有运动系统和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既不可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地维持下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力”作用。
  3.非智力因素的“内在潜能”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是师生身体运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在各个方面不断深入交往和交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更需要教师在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活动不像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那样容易定位和定性,它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在的综合体验,并且它又是包含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之中的,是“看不见的”,但它又具有巨大的潜能。这样,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显性课程,而且还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的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隐性课程。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与运用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运用
  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课则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打,而对套路特别的太极拳则误认为只适合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得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运用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可通过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组,进行多种技术传接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球次数最多为胜,最少为负,“奖”赢“罚”输,通过这样的游戏竞技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运用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用“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是开路先锋,作战的参谋,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等达到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效果。课前场地布置清洁、线条清晰、器械布置合理;在课中集中注意力,练习动作多样、新颖;教师仪表端庄大方,行为矫健稳重,语言简洁明快,示范轻松正确,趣味盎然等,都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反应。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和求知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时,就会积极了解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动力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志向。
  3.意志品质的培养与运用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是一项不太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好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其次,要运用鼓励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认真投入训练,但进步不明显,老师要多加鼓励,然后再进行技术动作上的改正,测试时,我们分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经过努力后有了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会逐渐形成。
  
  三、结语
  
  非智力因素理论的确立,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注意发挥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和维持动机,保持学习动机在一定的强度内,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状态。在保持学习动机稳定的前提下,有效调动情感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并对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处在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上海: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
  [3] 刘明,李红.非智力因素理论及其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