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

作者:王海棠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重要联结点,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分流是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分流进行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影响到劳动就业、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因此,教育分流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中的教育分流主要是指初中后的分流,也就是初中毕业生是进入普通高中,还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这样一种分流,这种教育分流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结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构成方式。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种多样,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大类别,简称为普高和中职。从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来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类教育。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重要内容。普高与中职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体两翼”[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方面的任务之一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未来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结构进行前瞻性思考显得特别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一、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我国中职教育的相对比例和规模逐步下降,但如果下降速度过快,将直接造成中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和流失,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构成。这一点在我们构建普职双向互通的“立交桥”时,必须予以重视。据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通报,2006年全省各县(市、区)应届初中毕业生流向,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普职比达到5.1∶4.9,基本实现大体相当[2]。在招生普职比逐年均衡的背景下,中职教育的软肋突现。中职中九成学校为公办,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学校连起码的人头经费也难以保证,职校基础设施简单,教学设备、实验实训仪器落后,职校师资缺乏。
  
  笔者通过对1994~2002年全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在校生数变化情况的文献整理发现,1994~2002年间农村职业高中住校生数量略有增加,年均增长率为2.74%,但是,与同期农村普通高中的12.8%增长率相比仍然低近10个百分点。城市住校生数由229,7845人增长为462,3869人,平均增长率为12.6%;2002年城市职业类人数较1995~2000年减少了,只高于1994和2001年。1998~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其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6.97%;而中等职业类学校在校生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可见1999年的高校扩招未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积极影响。2003年全国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0.65,城市为1∶1.34,而农村仅为1∶0.26[3]。这表明高中阶段普职比例不够协调,特别是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规模过小,发展严重滞后。从而得出:我国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后天不良。
  
  二、我国2005~2010年高中阶段普职比的预测
  
  1.普职比预测的依据
  总体上讲,我们在具体设定各项指标的分段发展指数时,主要有三个依据:(1)政策背景,重点考虑党的“十六大”的精神、中央政策以及教育部的各种文件和法规的精神;(2)现实状况,包括我国高中教育普职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我们的实地调查研究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成果;(3)教育规划的研究成果,参考别国教育规划的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教育规划的研究,借鉴、参考他们的研究成果[4]。
  2.基于三个维度的普职比预测:全国、农村和城市普职比预测
  (1)全国普职比预测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确定2010年全国的普职比为1∶1,2020年为2∶3,2010~2020年普通高中所占比重匀速递减,可以求出2015年普职比。(见表1)
  (2)农村普职比预测
  由表2对1980年以来的全国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普通高中与其他职业类教育结构比例趋于稳定。2000~2003年职业高中占职业类教育的平均比例为40.185%。(见表2)
  由于农村职前职业类教育中,技工学校和普通中专的比例很小,且大多数都合并到职业高中里。因此,我们把农村的普职比简化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趋势,也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我们假定农村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与全国普通高中和职业类的比例是一致的。由下面的公式可以得到农村的普职比[5]。
  假定全国的普职比为N∶M,职高与其他职业类比例为0.40185∶0.59815
  农村职业高中占整个高中阶段的比重为Q,则
  Q=(N+0.40185M)∶0.40815×100%。
  若2010年全国普职比为1∶l,则
  Q=O.40185∶(1+0.40185)=29%
  2015年全国普职比为1∶1.24,则
  Q=1.24×0.40185∶(1+1.24×0.48185)=33.26%
  2020年全国普职比为2∶3,则
  Q=3×0.40185∶(2+3×0.40185)=38%
  由此可以看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农村普通高中占整个农村高中阶段的比重分别为71%、67%、62%。经计算可得出普职比。(见表3)
  (3)城市普职比预测
  通过城市普通高中的人数与城市在校生的比值可求出普高的比重,进而得出普职比。城市普高的人数为全国普通高中和农村普通高中人数之差。
  
  三、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的优化
  
  1.结构优化的基础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优化,必须建立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数量是发展的基础,没有数量就谈不上结构和质量。因此,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是探讨结构优化的基础。“十五”期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60%以上,这其中的差距,主要应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6]。
  2.结构优化的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优化,也就是普职的合理比例,应该反映在充分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国普职比例平均为4∶6,发达地市应达到3∶7,但实际结果难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为复杂,其增减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形势、升学和劳动政策导向、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人们的价值取向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承认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由于为高等教育提供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之一,普通高中的规模总受制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与高校招生数量之比,就目前情况看,不宜超过2∶1。过多的高中毕业生,对于提高高校生源质量事实上并无多大好处,相反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必须从稳定社会秩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帮助每位学生寻找人生最佳位置出发,引导中职发展。目前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是中职规模太小,还有大批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所在[7]。
  3.结构优化的措施
  首先,是政府的导向、统筹和支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观念和价值判断,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职教的意义、作用和职教现有的成果,确保职教健康发展;打破条块分割,加强统筹力度,一方面加快职教资源的整合步伐,做大做强职教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执行高中招生计划,不能盲目扩招;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确实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提高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建立正确的分流机制。要变等级淘汰制为兴趣选择制。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引导学生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潜能,不要盲目跟从,应正确选择普高还是中职。扩大中职向高职延伸的渠道,架起各类教育的立交桥,将终结性的中职教育变为过程性教育,变成终身教育的中间环节。第三,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从办学形式来看,在现有的学历教育基础上,扩大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使未能接受学历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从办学主体来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的办学积极性,积极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职教资源。第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要强调市场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8]。这种“需要”来自社会、来自企事业单位,也来自个人。只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邢晖.试论高中阶段职普教育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2] 王晶.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逐年均衡不少地区差异大.湖北日报,2007-04-04.
  [3]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4~2002各年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2004各年版.
  [4] 毛文燕.综合高中是实施普职渗透的重要举措.上海教育科研,2007(4).
  [5] 樊大跃.融合贯通普职教育的“工具”——英国学业分换算体系简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6] 朱从檀.探索双学籍办学模式搭建普职结合的桥梁.中小学管理,2006(2).
  [7] 郭扬.普职沟通、中高衔接模式之比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0(8).
  [8] 吴新业.高中阶段教育普职结构问题探析.龙岩师专学报,2003(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