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外语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审思
作者:覃建巧
纵观国内外过去对二语或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发现,关注的重点是对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输入。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近来人们逐渐由关注知识、技能的培训转向关注启发受训者的智力构建、内在思维,即关注受训教师的内在认知参照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研究趋势。因此,本文尝试讨论外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从另一常被人们忽略的角度探析影响外语教师素质发展的内因,旨在丰富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内容,为外语教师发展的思路提供理论依据。以下从专业生活目标、科研意识、社会合作交往、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师德意识、生活方式与内容六方面阐述外语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特点和内涵,并分别给予相关建议。文章最后讨论外语教师专业生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过度专业化和角色定位。
二、外语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分析与建议
1.专业生活目标
外语教师的专业生活目标是什么?其职业发展最终目的应当是什么?这恐怕是困惑很多外语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于众多外语教师来说,备好课,把每一堂课上得精彩,对学生尽到教师的教学责任就可以了。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考试分数当作不可动摇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成果,学生的考分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业务上的追求。由于社会问责、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生活目标往往偏离了的正常的轨道,表现得过于实际,具有功利性。这些目标带有狭隘、媚俗的色彩,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教师的专业生活目标应是:构建终身的学习能力、获得永久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应当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的目标。健康的教师个人职业追求可以成为完善自身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个人专业生活目标。
2.科研意识
多数教师认为搞好教学就算完成了职业使命,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按现代外语教学原理,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付出,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逐渐成长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教学行为已不仅意味着单向的任务执行,不仅是完成“教学”这单一的授课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学会从研究的角度,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教师的身份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是具有双重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是研究的过程,教师是研究者,这就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教师培训到教师职业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教师作为教书匠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靠的是教师自身在实际教学中的持续努力。教学过程本身给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就是一种研究。教师应当培养主动探究式的科研意识,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对教学个案进行分析,学会运用定量、定性的方法对教学事例或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提高科研意识,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把科研与身边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是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3.社会交往合作
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拥有较高水平的同伴的帮助能使学习者进入下一个学习发展区。教师们的团结协作,合作互助,可以使相互间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得到交流与分享,促成同化和顺应的自然完成,使潜在的“最临近发展区”得到最有效开发。在协作学习、共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愉悦,最大限度获得幸福感。创建和谐的合作人文环境,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能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的源动力。
教师交往合作的方式很多,有校际间的合作、校内的合作、教师小组之间的合作、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等。从具体内容说来,有教学资源的共享、集体协作备课、集体听课并分析讨论、共同应对教学上的突发事件、统一教学进度和评价手段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外语教师在教学上喜欢各自为政,不愿意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他人分享,也不主动向他人讨教,没有最大化地获益于他人的间接经验,一切都靠自己去探索,费时费力,其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得不到同行的启发,这些思维封闭的教师的教育视野、教育观念、教育智能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拓展。应鼓励教师开展社会交往合作,弘扬“三人行必有我师”优良传统。
4.学习各相关学科知识
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是在众多学科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语言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对外语教育理论都有不同层度的渗透。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现代外语教育原理,才能真正做到“知教学之所以然”。
据建构主义的原理,学习是在原有的理解和期待的基础上发生的。教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吸收、消化、调整或摈弃,构建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教师的个人知识系统,教师学习随之发生。教师的学习过程就是检验原有假设、不断构建新理解的过程。该过程一旦完成,新的知识体系即已建立。新体系又将指导下一轮的学习,如此不断循环,最终推动教师发展。可见,教师有必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作为其理解、吸收新理论、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出发点。
5.专业生活中的师德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是教师恪守的职业道德标准。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会做到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勇于创新,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的影响,例如,升学率的攀比、职称评定的竞争、工资收入不同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等等,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水准上不断下滑,凡事讲究“经济效益”或“名利双收”,缺少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进行反思。结果,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因缺少探索的动力,坠入短浅目标的陷阱,专业发展因而受到严重制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教师应成为实践该目标的模范。
6.丰富的生活方式和内容
外语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形式。现代快节奏、忙碌的外语教学生活使很多外语教师无暇顾及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情趣。作为外语教师,其专业特点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生活平台。外语教师懂得两门甚至更多的语言,往往比他人拥有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常常略高于他人。在如此较为便利的条件下,外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生活品位和质量。①阅读原版外语小说或其他外国文学作品。②学会欣赏或歌唱外语歌曲。③关注国外体育、娱乐、政治等时事新闻。④学会欣赏外语原版影视作品⑤坚持体育锻炼。
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和形式,在直接或间接提高外语教师的多学科知识的同时,必将使教师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愉悦,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又在最终的专业发展中获得满足。
三、外语教师专业生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过度专业化
教师生活职业化不等于角色的单面化、局限于狭隘的学科知识学习。因为这会禁锢教师的知识视野,使其成为学习机器和教学机器。没有思维、没有宽阔视野的教师无法在后续发展上获得强有力的后劲。所以,在强调教师内在的、主动的、自觉的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与同事、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进而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换言之,要反对教师过度专业化,使其能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维持对世界的一种全局意识。反对过度专业化,就是反对过度沉溺于某一具体的专业技能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整体视角。反对过度专业化有助于使教师免于成为单纯的“技术熟练者”,从而有效抵制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取向、行为取向、工具取向。在专业生活上,教师要时常做到“旁观者清”的意识,方能不拘小节而登高望远。
2.角色定位
外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角色定位不同,其专业生活方式可能就不一样。大致说来,教师的角色有四种:①生存性角色,指选择当教师还是放弃教师角色;②发展性角色,指主动向科学知识链的上游上溯,提高教学交往意识,建构教学交往能力;③享受性角色,指教师发乎自我的探究与追求并在建立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④超越性角色,指教师对公共领域的关照,是知识人社会角色的最高境界。这四个角色的关系是递进式的,以超越性角色为最高的完美境界。外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专业生活的方向,确定自我发展的奋斗目标,从潜意识超越现有的角色,力争向更高的角色发展。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