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基础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成因与突破

作者:宇秀琴




  《圣经·马太福音》篇末写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更有;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一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同样是接受教育,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在质量上却有差别;一个一般学校的学生跟一个重点学校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也有很大差距;即便是同一所学校,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师队伍,拥有共同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质的方面也有不平等现象,尤其是成绩不佳被学校、被老师认为后进生的学生受“马太效应”影响,成为“被遗忘一族”。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由此导致“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一、基础教育教学中“马太效应”形成的原因
  
  1.升学教育——体制上的原因
  以升学为目标,这在广大中学已成为公开的、毫不隐饰的事实,社会认可,家长同意。甚至个别学校别出心裁地提出:我们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全面追求升学率。由于把瞄准点与升学对齐,因而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就理所当然被遗忘在角落里。据了解,有些中学每次考试后都要重新排座位,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教室中部以前的“黄金地带”,时刻处在老师的关注之下。依此类推成绩差而且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就只能在“边缘地区”,如教室后部、某个角落等,对这些学生,老师的要求也不高,上课看小说也行,睡觉也行,只要不打扰别人。正是由于偏重升学率而单纯面向少数、冷落大部分的这种做法,造成了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养成的结果。近年来高等院校屡有反映,新生的素质较差,许多方面需要补课,甚至要从基础文明抓起。这就是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也只是着眼于升学的人数,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质量,偏重升学的结果并不能使高一级学校满意。
  2.偏见和浅见——评价体制的原因
  偏见是一种不公正的看法。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评价体制中最重要的和非常有市场的依据就是偏重传统的智力标准,更可怕的是,学生考试分数竟然代表了学生的智力水平,仿佛也成为学生日后的前途和命运。这种偏见埋葬了无数学生的特殊才能。今天传统的智商学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许多家长业已认识到并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的智力及其发展趋势表现在多方面:语言方面的智力、音乐方面的智力、身体动觉方面的智力、空间方面的智力、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这几方面智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每个人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显然,只以学习成绩来判定智力高低是不科学的。
  浅见使我们评价体制中不能正确对待或看不到受教育者身上深藏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可能。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潜能可以分为体力潜能、智力和创造力潜能、个性潜能三大类,其丰富性令人惊讶。而且人的潜能具有个体差异性,一是表现领域不同,如歌唱家的声带、钢琴家的手指、舞蹈家的身段等;二是表现时间不同,有人早慧,有人晚成。更重要的是人的潜能具有可开发性。通过一定的教育,采取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正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在评价眼前一个个稚子时,要是错过未来的瓦特、未来的牛顿或者未来的爱迪生,就会铸成千古遗恨。
  3.爱的缺位——教育情感因素
  老师对于学生爱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优秀学生缺乏理智的爱,另一方面对后进生缺乏执着的爱。
  对学生理智的爱,是指对学生清醒的、有节制的、伴有严格要求的爱,与糊涂的、过分的、放弃严格要求的溺爱相对立。通常老师喜欢优秀生也是自然的。但是,他们也需要雕琢才能成器。而且,优秀学生长期处于优越地位,容易造成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经不起挫折等弱点。偶尔老师发现他们的不足,或轻描淡写,或归于其他;如果同学间有纠纷,老师有意无意地袒护优秀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习落后的学生,就潜在地造成了教育的不公正,“贫富不均”。
  教师对后进生的爱,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后进生的积极期待上,期待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并为其每一寸进步而喜,为每一处落后而忧。毋庸讳言,教师对后进生常常缺乏执著的爱,每每恨铁不成钢。教师这种由爱至恨的情感,往往导致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还极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坚定地相信他们终能成才,时刻关注他们的得失荣辱、进步与落后,多一点期待的目光。
  
  二、突破基础教育教学中“马太效应”的策略
  
  1.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指教学既要从国家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规格,又要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量力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获。这就需要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学科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尤其是了解后进生的特点,在讲解、辅导和批改作业时给以帮助和信任,适当补课,及时鼓励,颔首于后进生的一隅之见,赞许于后进生的一得之识,褒奖于后进生的一技之长,激发其自尊心和上进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样后进生完全可以学好文化而确保大面积丰收。
  2.重视非智力因素,注重情感投入,与学生交朋友
  中学生无论从其生理乃至心理上都不成熟,而所谓的后进生并非智力因素而致,往往是在心理上的爱屋及乌所致。比如任课教师的态度、方法或仪表使一些学生从远离教师到厌恶该学科,日久天长,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将成为后进生。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尚的思想品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和为人师表的模范行为感染学生,加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而后进生比其他学生从心理上更为敏感,有极强的自尊心,甚至对教师怀有戒心,存有疑虑,更有个别的抱有成见。所以教师除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外,应注重情感投入,与他们加强交流,成为生活中的朋友,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可,生活中接受,树立教师应有的尊严,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循序渐进,启发教学,增强成功自信心
  教学只有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各学科的第一单元小测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题目设计得十分简单,使后进生取得久未出现的好成绩,从而有了成功的体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作了适当的调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按老观点把内容讲得过深、过难,甚至超纲,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受挫感,甚至影响了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上要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有些教学难点,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多搭知识台阶,引导后进生慢慢向上爬。对后进生在一定时间内可适当降低要求,作业设计必答题和附加题,使他们通过对作业的完成,逐步形成和掌握概念,这样后进生便会在成功和胜利中增强信心。
  4.重视实践转化,强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从绪言课教学开始就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科的现状与前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史和众多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兴趣,使后进生明确无望升学也要学知识,否则走向社会将遇到许多的困难,增大工作难度,难以尽快地适应岗位。实践证明,这种教育行之有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增无减。
  依据教育科学理论,注重对后进生的调查研究,抓住学科特点,针对后进生实际因材施教,不但“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才能有效防止“马太效应”,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