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健全的人生设计
作者:段振良 李 绮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素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作为语文课程来说,除了智育,还承载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健全的人生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不断提升学生自觉地建构人生蓝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丁的《神曲》启示我们:所谓的天堂和地狱,正是如同数学中的数轴上的正极和负极一样,只是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正价值领域和负价值领域。这里的正价值领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积极的人生观,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而负价值领域则是消极的人生观,是假、恶、丑的发展趋势。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学源远流长,而古诗词就是文学这个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作用,曾经做过《诗》的整理工作,并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汉武帝时儒学定于一尊,《诗》被尊为“经”,称为《诗经》。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在《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因此,《诗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诗经》的篇目是《关雎》和《蒹葭》。孔子曾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而《蒹葭》一诗,一般的教材都是将其作为爱情诗来讲解的,教师在按照爱情诗来讲的过程中,应该具体地讲解对于爱情的正确处理方法。因为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往往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将兴趣转移到对异性的“探秘”中,产生“早恋”,甚至是出现一些令他们终身遗憾的不良后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处理异性交往的态度有所帮助。告诉并启迪他们:爱情是成年人正常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男女双方彼此成立家庭建立新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在初中阶段就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初中阶段还只不过是交往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了解还是在成年以后。在初中阶段“不谈恋爱”,只有在成年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爱情才提到日程上来。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只有现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才可能有事业的成功。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候不妨将“伊人”作为人生的理想。《蒹葭》就成了为了实现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去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历经重重考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最后可以设想的是,在如此积极争取理想实现的努力中,成功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宋代又处于词的最高峰。教材中的古诗词最多的就是唐诗和宋词,而其他的就是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东晋陶潜的《饮酒》、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其中有许多对学生设计自我完美人生有帮助。
如对于人生价值的问题,教材中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言说。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特别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说是本诗的精髓!当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为了人生价值以及生命的尊严而“舍生取义”,就如同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有作出庄严的选择,人生才会闪放异彩。
对于宽阔心胸、凌云壮志、不朽抱负方面,教材中所选择的也不少。比如,三国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望岳》。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慷慨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胸襟。这里有他对当时社会离乱、人生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也有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图。虽然也有一点悲秋的萧瑟凄凉之气,一种隐隐的怅惘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作者那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那种足以接受、容纳一切的广阔胸襟。正是这种博大胸襟使他成为一代豪杰。而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就盼望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特别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出一种与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以及孟郊“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异曲同工的强烈地迫不及待地要施展抱负的妙处。特别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让我们有很多想法。就像我们有了“不坠青云之志”的抱负,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得偿所愿,再回首,是人生境界的再一次提高。
对于表现真挚友情的古诗词,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再者在“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比较中让学生树立朋友间的不计回报的互帮互助。
对于表现人生哲理的古诗词,比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陆游的《游山西村》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启迪人们站得高看得远,有时也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启迪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一时迷茫,但是光明的转机总还存在,只要不放弃努力,事情往往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许多方面都是教师施展人格教育的精彩舞台。事实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语文教育的表层任务,或者说是显性目的。语文教育的深层功能则在于,对学生灵魂锻造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莫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中华古诗词作为不同时空的精神成果,看似远离现实生活,正可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1]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