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英文化的不对等性对语言的影响

作者:陈军宏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就像文化的基石(cornerstone),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无不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中国与英语国家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文与英语又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因此,中国文化对中文,英美文化对英语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而文化的不对等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从而导致语言的不对等。本文从中英语言词语建构差异、句子结构差异、语篇构成差异入手,探询产生语言彼此差异的文化渊源,以促进中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一、词语建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是文化冲突。
  汉语是表意文字,词素(即字)都具有词义,合成词素构成新词的生成能力特别强。其中有构词能力的词素约三、四千,词素合成的方法灵活多变(有联合式、偏正式、后补式、动宾式、主谓式和附加式)。英语是表音文字,形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变化了的词义并不见于变化的词形。词义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常常寓新义于旧词。虽然也大量使用派生法(derivation)结合词根和词缀,生成新词,但比较起汉语来,生成能力有限。
  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两种语言的词义特点。汉语词汇大都受到两个有词义的词素(字)互相制约,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相反,英语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关系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
  
  二、句子结构差异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英语具体表现为主谓式、主谓宾式、主系表式、主谓双宾式,汉语与之基本相同。其差异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为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意关系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而已;英语语法成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从英语句子构造(包括单句和复句构造)来看,由于英语具有非限定动词形式,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丰富的连系式名词词组和介词词组等语言手段,英语句子以主语和谓语为中心,可以一层一层展开,其结构呈树枝展开型,比较松散细致。而汉语的句子则往往是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句子结构的逻辑顺序,其句法与构词和词组构成法基本一致。词和词组的句法功能,灵活多变。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与句注重排列顺序,重逻辑结合,层层推进,句子呈现“流水型结构”。英语的长句较多,汉语的短句较多。汉语句子重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交错联结,呈连锁型,比较严谨、简练。另外,定语、状语的位置,英汉差别很大。在有多个定语修饰时,英语语句的基本顺序是由近及远,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次要意义到主要意义,而汉语则相反。如英语句的顺序一般是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汉语则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根据贾玉新先生的说法,“中国汉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完全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而西方人则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由线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
  
  三、语篇构成差异
  
  英汉语篇上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表现手法的不同,其次表现在连接手段上的差异。
  1.语篇表现手法的不同
  美国南加洲大学学者Kaplan(1996)在对中西方语言学习者所写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陈述主题。以主题句(论点)开始,一层层地展开主题,进行论述。而汉语语篇则是迂回式(Circular),习惯于绕着主题的外圈转,而不从主题直接入手展开讨论,呈“螺旋型(Spiral)”。
  汉语以主体为中心来表达主题与述题的关系,常常不表明主动或被动,突出主题而非主语,往往是主题与述题并列推进,因而多短句、简单句;主题习惯人称化,采用主动发出动作或有生命之物充任主语,因而多动词,倾向于动词化。在语言表达上,中国古诗讲究四六骈体、声律对仗,用字凝练含蓄、简洁空灵,有追求工整匀称、音韵和美的传统和习惯。而现代汉语虽在形式上打破了严格的格律限制,然规则灵魂是不变的。英语往往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做主语,多被动句、长句、复合句;一个句子以一个动词为中心成直线型发展,因而多名词,倾向于名词化,多用介词、连词等虚词。形成了其句式构架规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和用词、描述强调直观可感的风格。
  2.英汉篇章连接方式的差异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形式多样,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的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人称等)及使用“it”和“there”代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
  而汉语不使用逻辑连词也丝毫无损全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故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接应(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因而比较简洁(concise-ness)。
  如果说西方语言是一种受形态制约的“法”治语言,那么汉语则是没有形态制约的人治语言;如果说西方语法是以神态摄神,那么汉语则是以神统形的。“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是例外,是省略。中国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四、语言差异的文化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汉文化中重整体性,重综合。即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结构中,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合一。“物便是我,我便是物”,“物我一体”,“山性即我性”等都表明主体意向与本体认知合一,突出了主体能动性。表现在语言上,中国语言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语言背后的“象”和“意”。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其最高境界是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所以说,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属顺装思维。
  而西方人恰恰相反,强调以主体为中心。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作深入的细节分析研究。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于被称为“King’s English”。
  
  五、结束语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英语的语音形式和语言结构,而且要注意把英语与英格兰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既不能忽视英语的语言形式,也不能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示形式,要避免使用中文的思维模式加上英语词汇的“中国式英语”,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真正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秉庆.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和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
  [6]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