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外语教学中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研究

作者:邢驰鸿




  我们在一个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国家里所教授或学习的语言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语言。这种过渡语同目的语非常接近,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心理因素、语言水平以及他所处的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过渡语同目的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过渡语理论是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课题。所以,对过渡语的研究将会给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的教学与学习带来一系列的启示。
  
  一、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
  
  Selinker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过渡语”这一概念,后又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提出“过渡语”是指“the separ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过渡语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从母语向目的语靠近的语言能力当中。所以,简单地说,过渡语(interlanguage,IL)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NL)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完全等于目的语。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将来要学好的目的语;而且它与目的语之不同是有系统性的。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这种语言处于两种语言之间。”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是过渡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指的是过渡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是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这就是过渡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体现在学习者的各个语言层次上,尤其在语音和某些语法项目上,石化现象更为突出。
  
  二、研究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理论,同时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的分析给我们总结了四点外语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包括学习者的兴趣、动力及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对自己的要求;(2)母语干扰或母语迁移;(3)教师与教材;(4)如何对待学习者错误。
  1.充分认识和利用情感因素
  学习者的兴趣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的初期是最强烈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减弱,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外语学习初期这一有利因素,把握好初期教育。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作到这一点。由于国家统一的教材是按照循序渐进这一原则编写的,而教师的授课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这样教师在学生外语学习的初期只能对学生灌输简单的字母、单词以及低层次的句型结构和对话模式。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生目的语的大量输入,也就无法使其吸收和建立目的语认知习惯和培养目的语语感,只好靠母语知识来假设和组建目的语系统,同时,这会延长学习的初期阶段,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动力和效果。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地调节和灵活地使用手中的教材,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尽量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2.减少母语干扰
  母语干扰也称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学习者过渡语形成的重要原因。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之前学习者往往会依赖母语知识来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思。过多的母语干扰会产生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也会出现中国式英语。母语迁移在初学者的过渡语里体现的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初学者的目的语知识相对有限。因此,初学者不应过早地使用目的语,而应当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达到一定的目的语水平,以减少对母语的依赖。大量的目的语输入能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的认知系统,有效地减弱母语的干扰程度,同时减少由于目的语输入不充足而引起的一些不恰当的表达方式的石化。
  3.教师与教材问题
  外语教师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讲解语法及词汇知识,一是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我国外语教师的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中小学的外语教师。他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外语的初学者,怎样高效率地给这些外语初学者讲授目的语知识,讲授怎样的目的语知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目的语知识的积累,这些都是摆在中小学外语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教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过时的语言和内容;书面语和口语混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混合使用。不注意这些差别,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就容易犯错误,而这类错误是很难清除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或使用教材是应注意这个问题。
  4.如何对待学习者错误
  教师对待学习者错误的态度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要看犯错误的性质。有些错误是学习者自身无法克服的,如不纠正,这些错误就会保留在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直至石化。这种错误是必须予以纠正的。但这些错误纠正起来是很困难的,也会有纠而复错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并采取容易被学习者接受的方式来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有些错误是由于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上,从而忽略了选择恰当的句式和遵循语法规则。学习者对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应该是很清楚的,只是需要增加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以减少错误的出现。其次,要看场合。学生在口语表达练习和语言交际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并不是非纠正不可的,过多的纠正反而会打断交流的流畅性;但学生在专门的语法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应该得到及时的纠正,这样可以防止语法错误的石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应尽量轻描淡写,不要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再次,要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对初学者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尽量加以纠正,这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高级阶段的学生,教师的纠正一般收效不大,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的错误已趋于石化,而且一般不妨碍交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以一种科学的眼光和恰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外语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与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把握二语/外语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输入目的语知识,在最佳时期结束以后如何保持过渡语的较高水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或将石化减弱到最低的程度,都是摆在外语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前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研究、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发展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必然会将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1999(2).
  [2]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洪流.中介语错误探源.山东外语教学,1998(4).
  [4] 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3(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