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英语口语交际中的会话分析

作者:焦同梅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中,会话决不是一连串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的堆砌,说话者的实际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一致。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成功的会话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即行为准则。Grice称这些行为准则构成了交流中的“合作原则”。谈话双方都必须遵守此原则才能顺利进行对话。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因此说话者表达内容时要遵守下列行为准则:质量、数量、关系及方式准则。
  
  一、英语口语交际中会话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1.质的准则
  这一准则统帅着会话准则。它意味着既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也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它是指说话者所表达的应是真实的、有根据的。这一准则对所有的会话来讲是至关紧要的,缺乏它,其他准则便没有价值或意义。如:A:Where is your mother?B:She's either in the house or at the market.此对话中B的答复暗示他不知道他妈妈具体在什么地方,但他知道他妈妈是在其中的一个地方。这一答复是真实的,符合质量准则。但是,如果B事实上知道他妈妈在何处,这种回答因其不真实、含有欺骗性而违背了这一准则,这就使得会话无法进行下去。这些准则为成功的会话提供基础的规则。但现实中,会话的计划、组织是很复杂的。Grice注意到,质的准则不得违反;如有违反,那就是说谎,成了一种道德上的冒犯。
  2.量的准则
  这一准则指的是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但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即会话中的说话人为达到交流的目的应向对方提供足够的信息,其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使对方明白其话语。假如我们询问某人:“昨天下雨了吗?”对方回答:“这雨一连下了三周,前几个月天气却非常干燥。昨天从早到晚一直下着大雨,持续到今天上午,午后转为小雨。这天气真是糟糕!”这种答复因提供的信息过多而违背此准则。同样,隐匿有关信息、提供的信息量不够也违反了此准则。数量准则可概括为:恰当地提供信息。说话者提供过多的信息,则通常被认为“喋喋不休”或“总是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但如果提供信息量不够,则被指责为郁郁寡欢、讳莫如深或不可信赖。
  3.关系准则
  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组织的话语要与正在进行的谈话的语境有关,离题很远、全然无关的内容会使对方感到不知所云。如:A:Is there any bank in the neighborhood?B:I think the economy in China is getting better.B的答复与A的问题无关,违背此准则。下例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准则:A:I'm out of writing paper.B:There's a shop around the corner.此对话中A认为这家商店在营业并出售书写纸,B的答复暗示了这一点。
  4.方式准则
  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在话语中避免晦涩、歧义,要简练、井井有条。否则,违背客观规律的胡言乱语,就不能为对方所理解。下例就违背了此准则。A:How do I go about baking a cake?B:You put the cake in the oven.Then beat up three eggs.Then line the cake tin.Mix in the flour.Put some icing on top of the cake.这种烹饪方法很古怪,因为通常人们是按事情的自然、先后顺序来描述烤制蛋糕过程的。上例的描述含糊、混乱,不符合方式准则。方式准则可概括为“顺序、清楚”。
  
  二、英语口语交际中会话组织要注意的问题
  
  一次会话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也知道对方有自己的目的。因此,会话是一系列的语言行为:问候、询问、祝贺等。要完成这些语言行为,组织好会话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会话应注意依次讲话、开始和结束会话及必要的语误纠正。
  第一,依次讲话及停顿会话双方对于决定谁应何时讲话有一种默契,通常我们依次讲话而不需为此进行商讨。社会学家Sacks指出,支持轮番说话的机制是一套依次选用的规则。如:Peter:Is there something you're worried?[pause](停顿)Peter:Linda,is there something that you are unhappy about?Linda:No,not really.But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with a problem I'm having with my brother.此会话中,Peter推测Linda可能没听清问题或第一次没听懂问题,于是他略为换些词来重复他的问题。当两人或几个人同时都说话时,就违背了此规则。当熟人之间的谈话出现这种重叠现象时,通常一方停止讲话或者提高声音继续讲话。要想避免这种现象,一个人说话时,其他人就得预测可以接话的时间。正常情况下,要等到完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结束的时候,其他人才能说话。轮流说话有确定的时间,不得随便插话。谈话中常常出现停顿,但其时间长短不同。如果说话人推敲措辞而停顿,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这种停顿意义不大。但是不同人之间的停顿就有一定的含义了,特别是当说话者指定了下一个说话人,向他提问题并要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如果被指定的人保持沉默,别人就会说他没说话。有时没有人被选定,人们停顿是为了考虑自己是否接下去或者让别人说。这种停顿不需要某个人负责,因为大家都沉默。
  第二,开始会话对话是以一种广为大家接受的方式开始的。例如,双方通常以相互问候而开始谈话,下面是两名办公室职员之间的谈话。James:Morning,Greg.Greg:Hi!How's it going?James:OK,I guess.Ready for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Greg:Well, more or less.很少有会话是没有开始形式的,会话按呼唤——应答顺序开始,违反此规则将导致很坏的后果。试想,如果甲向乙打招呼,乙转身不予理会,结果会怎样呢?甲会认为乙是有意蔑视和侮辱他。按此规则,第二人必须做出回答。
  第三,结束会话谈话最好是在大家都愿意结束时停止,因此,要事先进行隐晦的协商,在告辞前做些行前准备,说一些引向结束的话,暗示谈话要结束了。这些准备是在双方都没有什么可说的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总结说过的内容并达成一定的协议。第二步是说告别语。以打电话为例,两人谈了一会儿,一方感到对现在的话题已没有什么可说的,他可能会说:“Well”或“Okay”或“So-so”,暗示对方他认为话题已谈完了,这就构成了预示结束的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要求对方提出新的话题或者同意结束谈话,于是对方提出新的话题:“So let me tell you what happened to me yesterday.”或者说“Yes”或“Okay”同意结束谈话。结束谈话之际如一方有新的信息补充,可用“By the way”或“Incidentally”或“I forget to tell you”插入结束部分,作为早应介绍的信息。一旦话题谈完,必须提出预示结束的建议,经对方同意后,按规则结束谈话。这每一步骤都是由双方的默契和义务控制的,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改变。
  第四,改正语误这是指谈话一方觉得有必要改正自己或对方前一句语误。改正他人语误要照顾犯错误者的自尊心,一般倾向于自己犯错误自己尽快改正,或者用非常婉转的方式向对方作些暗示,引导他自己纠正错误。例如一位教师讲课时说:“I'm going to talk about how alphabetic writing spreads like wild flowers,oh,wildfires”,他很快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纠正语误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等说错话的人说完后,接着说的那个人先保持沉默,留出时间让说错话的人自己纠正错误。上例还有一种纠正方法,即给些提示,如别人可以说:“wild flowers?”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纠正语误的方式。很少有人直接说:“You meant wildfires?”这样做会使对方下不来台,有损其面子。自尊心强的人常常希望别人能照顾自己的面子,他们喜欢给人留下一个信得过的印象,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保持这种尊严。
  言语交际是双向活动的,尤其是运用会话含义,一方要潜存信息,一方要推导信息,双方必须密切配合。这样,会话双方建立一种默契关系,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通过会话含义的运用,破解有限的语言形式与无限的语义内容之间的矛盾,使表义手段更加丰富,使话语表达更加生动,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