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禹旭红




  一、作文教学中实施模仿的理论基础
  
  作文教学中模仿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从狭义的角度看,作文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写作这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阅读认知结构是学生在阅读这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从广义的角度讲,作文认知结构与阅读认知结构都包括在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中,而且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内容与组织形式,是十分相近又不完全相同但联系密切的认知结构体系,两者具有相互迁移的条件,这是阅读——写作迁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作文教学中模仿的心理基础。
  作文中模仿的再生过程主要是指与文章作者相似的认知结构的再生,即模仿者不断地在内心以回忆的方式呈现通过阅读、理解、消化建立起的示范文章模式的心理映象,并通过摹写加强这一心理映象的强度,直至纳入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并不要求学生对示范文章模仿得准确无误、惟妙惟肖,而要取其精要,有所突破。可见,模仿就是揣摩、体悟并掌握范文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根据自己的材料发挥自己的联想,借鉴文本的写法,重新构思自己文章的过程。模仿是写作主体主动性的行为,是“拿来主义”。
  
  二、“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模仿什么
  模仿主要是技能学习的一种方法。因此,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就是模仿写作技能的。根据“通过写作关”的要求,能使学生“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的作文教学目标,中小学生的写作技能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写好一篇的写作技能;二是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技能主要有摄材、立意、选材、结构、言语、起草和修改等技能。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技能。这两方面的写作技能并非绝对分开,许多时候是相连相通的。所以,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主要就是模仿言语、文体、题材、立意、章法和表现手法等。让学生以大量典型的范文为例子,仔细品味语言风格,慧眼识别文章体裁,认真揣摩写作思路,细心体悟写作方法,自觉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多次的仿写训练,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并让这种写作技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2.怎么模仿
  首先,利用阅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好模仿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利用阅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可以促进阅读——写作的模仿迁移。在学习写作之前,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中所需要的陈述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时时关注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有利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清晰稳定的、经过合理组织的认知结构,并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有利于迁移的认知结构应用到各种写作情境中去,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才可能得到广泛迁移。这是模仿的前提和基础,万万不可为了作文而去寻找相应的范文临时模仿,这种临时模仿导致的恶果自不待言。
  其次,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丰富和完善模仿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中要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观念进行下位学习,比如学生头脑中已有人物描写的写作知识,并且学习过对话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学习下位知识——心理描写。还可以依据原有认知结构推论并建构新知识的上位观念。比如当学生开始学习拟订文章的标题时,教师发现学生头脑中尚无确立文章标题的方法知识,因此这一新知识就无法有效地组织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时,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这些确立文章标题的方法知识,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巩固的知识结构,当写作需要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提取出来。另外,利用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并列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新学知识与旧有知识之间的不同。利用阅读将学生头脑中的旧有知识条理化、清晰化,有助于分辨新旧知识的差别,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清晰性和巩固性。这样,学生在进行模仿时,就会随手拈来,游刃有余。
  最后,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促进作文的模仿迁移。奥苏贝尔把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和组织上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具体表现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认性和稳定性,它们直接影响着阅读——写作的迁移。通过阅读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组织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掌握同化新知识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其中,掌握运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策略,是达到提高认知结构可利用性的重要条件。发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变式与比较是增强认知结构可辨认性的重要途径。变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得到变异,从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比较是运用足够多的否定例证与肯定例证加强鉴别。另外,原有认知结构越稳定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阅读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巩固程度,并要求学生对阅读知识加深理解,反复运用,勤于思考,熟练掌握,从而增强与巩固认知结构的稳固性,达到促进迁移的模仿目的。
  3.模仿的目的
  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通过模仿,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写作技能以及常见文体的要求和写法,为自能作文和创造写作打好基础。张志公认为,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创造也是一个必然的活动,进而阐明模仿与创造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就论证了必须由模仿发展到创造这一规律。模仿既然是必然的,就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模仿,而不要让模仿活动自流。“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模仿虽然是参照文章范例进行写作,但它并不要求学生做到对示范文章的模仿准确无误、惟妙惟肖,而是取其精要,有所创新。也就是说,模仿的目的不在于摹拟,而在于创新,在于通过模仿示范文章的独特风格,获得创新意识,并写出与示范文章相近但不相同的具有新意的文章。而模仿本身为文章写作的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首先,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各种类型示范文章的模仿,可以将不同文章的特征进行综合,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正如班杜拉所说:“由于示范作用的传统概念主要限于反应的摹拟,示范作用一直被看做是创新的对立面。与这个普遍的信念相反,通过示范作用的过程也可以产生创新。示范作用在几个方面可促进创造性的发展。正像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示范作用可给创新提供认知和行为的工具……此外,示范作用通过把原有成分创造性综合和培养非传统性,直接促进了新风格的产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范例的学习是基于个体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审美情趣等之上的。所以,每个学生个体主动建构起来的阅读认知结构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独特的,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那么,当他们把阅读中获得的独特的认知结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写作认知结构迁移时,同样也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我们可以说,这种个性化的模仿迁移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模仿写作的内容是他们自己的,反应的思想是他们自己的,这样就把创造的因子注入到了模仿之中。
  4.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阶段性
  关于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阶段性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不谋而合地达成了一种共识: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要进行必要的模仿。因为刚开始学习作文的时候,作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近乎完全陌生的学习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洋洋洒洒下笔作文,这种一蹴而就的作文方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模仿就成为不可绕过的第一步。
  但是,通过对作家创作现象的透视,我们还发现模仿并不仅仅存在于初学写作的阶段,还存在于一个人一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整个写作过程中都存在模仿,但是在不同的写作阶段,模仿的心理机制不同,模仿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小或写作经验较少的写作阶段,模仿的要求相应也就较低,追求的是与范文的形似,模仿得越像越好,这为简单的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识的提高,在模仿范文时,会渐渐融入自己的理解,追求的是与范文的神似,这为高级的模仿或模仿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淼.作文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押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