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取向的偏差

作者:朱世英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其行为取向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及育人质量,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当今我国大众化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理论的创新、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日新月异,但由于教师教学行为取向的偏差,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走入误区,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悲哀。教师应正确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把成长的希望赋予每位学生,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对教育工作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地正视这些问题。
  
  一、重视教书,轻视育人,偏爱知识教学,忽视素质培养
  
  教师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知识教学包含有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是单纯地教授书本知识,进行知识教学是不能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学生获取知识需要转化为能力,能力要内化为素质,进而实现驾驭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发展的目标。素质教育并非否定知识教学,而是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学以教人为目的,切实实现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不但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很高的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德、智、体、美并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教学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应转变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为以学为主,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教师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过程设计等,都应该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全面展开。教师以饱满的师生之情,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励、策动、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中做,做中学,做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立足实践、活泼激昂、师生互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重视自我表现,忽略学生参与;学生是“观众”,教师唱“独角”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执教素质,但关键是教师应该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不能把教学当作演讲,不能把讲台当作独自尽情表演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而教,以学促教,而不是为教而教,教、学分离。不应把“教”单纯地理解为“讲”,教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知识会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不断地提高素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呆板地听讲,不能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很难保证学生长时间精力集中地听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最重要环节就是组织教学,这也是教师准备教学时容易忽略的环节。组织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有序,营造出浓郁、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组织教学是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得到优化,优化的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讲授知识环节,对学生的启发、指导环节,形象教学及师生交流的环节等,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使这些环节合理配置、衔接有序。其中教师的自我表现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上,教师的表现应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是否能够配合教师,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富有想象与创造力,提出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是否读、写、思、讲、做交替运用,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是否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处于愉悦和学习的兴奋状态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精心地教学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师生密切配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唱“独角戏”。
  
  三、针对共性施教,忽视个性指导,习惯“一刀切”,采取“放羊式”
  
  班级授课制对学生的社会化锻炼是有一定好处的,但给教师个性指导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正是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更容易导致教学只针对共性施教,忽视对学生个性指导的问题。哲学告诉我们:共性依赖于个性,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如果没有个性,共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客观意义,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针对班级学生集体存在的共性问题实施教学,所面对的是学生整体而非个体,所解决的矛盾是从学生集体中抽取出来的,而对学生个体来讲,只是涉及了其自身所存在问题的一部分,是粗放型“放羊式”的传统教学。而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要求面对所有的学生,在注重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个别性指导。否则,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学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每一位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问题存在于个性之中,但有些个性问题又不可能通过共性表现出来,正是这些不被共性表现出来的个性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譬如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兴趣的差异,个体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差异,知识准备状态的差异,社会影响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个性问题,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若不确立个性发展观,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也就难以使人才培养获得成功。教育者不可能根据一个目标或一种模式把学生塑造成完全符合教育者意愿的标准产品,否则,只能以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必然给儿童少年的主体精神带来极大的摧残。”所以,只针对共性施教而忽视个性指导是教师教学的一大误区。要解决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传统、学校的教学组织、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中内容偏多、时间偏少、课后辅导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要逐渐改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以及教师教学方面寻求突破。首先应尽量实行“小班制”,缩减班级学生人数,为教师的个性辅导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课堂教学中,提高解决共性问题的效率,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解决教学时间紧的矛盾。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执教水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解决教学内容偏多的矛盾。
  
  四、偏重考试结果,轻视教学过程,教学被考试制约,评价为分数左右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将导致教育、教学走向歧途,最终误人子弟。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评价的功能被严重地异化了,一切围绕着应试——升学目的转,……它是以相当高的失败率来维持其权威性的。”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依然以最终的考试作为目标,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认定依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改变,素质教育就难以落到实处。但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主要的策划和执行者。因此,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应怨天尤人,消极附和,而应更新观念,思变思进,发挥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和设计。例如:灵活地运用考试和分数,把它作为激发自信、鼓励发展、呈现进步的手段。另外,摒弃把考试分数当作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远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性,珍视学生的进步和提高;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测试等等。当传统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还顽强地操纵着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时候,素质教育的实现还任重道远,只有每位教师牢记育人之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积极探索,并为素质教育作贡献,素质教育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走出误区,教师确立科学教学行为取向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会造成教师教学行为取向的差异,但当教师步入教学误区时,将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素质教育为每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取向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刻认识教学误区,坚决克服身在误区而心安理得,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应该深入研究如何防止教学行为取向的偏差,而步入教学误区。
  
  参考文献
  [1] 胡相峰,段作章.高师素质教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于建福.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杨泳铃.创造能力培养与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