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音乐教学改革中需把握的几个“度”

作者:刘娴丽




  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度”的把握是关键。如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下“度”的控制与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就会达到,学生就能在音乐课上既感受、体验到音乐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学到了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演唱的技能、技巧。
  
  一、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即强调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就获得体验,就是收获,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比多学几首歌曲、多掌握一点乐理知识更重要。
  现代化的科学教学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科学课程结构与它相配,教学目标的重大改革,必须带来课程结构的更新,音乐素质教学,打破知识传授体系封闭的单线课程结构,从而建立起开放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包括教材教学和活动课教学两条线。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和可靠保证,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体系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环节。活动课教学线,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宽音乐实践的范围,加大音乐实践的力度,它以学生的音乐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活动课可以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健康发展,活动课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充分发展,强调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注意活动过程在群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活动课教学结构线,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走出知识传授体系封闭的单线课程结构的小天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识欲望。不少学生反映,活动课使他们坐上了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特别快车,同时使他们发现了“知识领域的新大陆”。
  
  二、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新的音乐课程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革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理解这一理念上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音乐课程的综合就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简单相加,导致上出来的课不伦不类,学科特点不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新理念——“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而在音乐艺术的外延内容上作毫不限制的发挥与延伸。例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不在聆听音乐上下功夫,不在感受、体验音乐主题和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上下功夫,却在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历史沿革问题上大做文章。很明显,有些背景信息不是不需要,而是要适当、适量,更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
  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可以综合的范围是比较广阔的,但要注意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综合,也不是每次综合都要涉及各个学科,关键是要杜绝形式综合,而要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感知、体验、创作、欣赏等环节沟通,将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和非艺术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跨越转换等各种能力?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综合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保持全局观,认识到自己所教的一部分是同一整体的不同部分,使它以一种恰当的比例与其他部分交叉融合,以达到整体效果。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始终围绕“音乐”而拓展,综合而有“度”。在教学中把住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发散性讲解。教学中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
  
  三、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讲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笔者认为表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学内容需要而开展。现在学生思想较为成熟,见多识广,如果教学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性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教学场面失控,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又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演在其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例如,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可让学生排课本剧,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表现剧情。人物表演要求也要高一些,要求表演动作自然,不牵强,排练可分若干组进行。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学生更能了解此现代京剧的内容,了解历史,理解音乐。通过适度的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迸发出精神的火花。实践证明,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内容必须适合,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表演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不能太随意、太盲目,表演需要“度”,切实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感悟。此外,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教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
  
  四、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度”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不仅课堂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木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倍受学生欢迎。利用电脑进行乐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直观,有利于揭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不容易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地优化音乐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信息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现代音乐课中,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锋.音乐素质教学与音乐教学改革.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 王芳,康洪生.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改革的构想.江西教育,2004(23).
  [3] [加]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许洪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 顾万超.音乐课如何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2).
  [5] 陈艳如.音乐教学中表现力培养问题的思考.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6] 黄鹰.再谈音乐课改中的学科综合.中国音乐教育,2006(8).
  [7] 金蕾.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中国音乐教育,2005(4).
  [8] 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