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进展

作者:田 莲 郭 成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自我心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关于自我控制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各自的侧重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KOPP,1982年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1]。斯金纳的自我控制理论提出自我控制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强调可以利用条件作用的训练方法来发展自我控制力。最有代表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在研究自我控制的构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强调认知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与坎佛Kanfer于1980年提出了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我奖赏(self-reward)等[2]。我国学者关于自我控制也作了大量研究:杨丽珠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3]。肖晓滢认为,自我控制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4]。不管是前者的主动掌握行为心理,还是后者的适时地调整行动、情绪,都是为目标的完成服务的。常见的把它分为内控型(即相信能够控制环境的人)和外控型(即相信被环境所控制的人)[5]。也就是说,自我控制是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或与社会期望一致的目标,自觉地克制一些与目标不符的行为、情绪等的过程。
  
  一、个体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不是一出生就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它是个体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等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刚一出生时,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有很大优势,冲动性是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6]。一些研究者Rothbart、Derrbery、Posner认为,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最早可出现于幼儿6~12个月大时,是伴随着注意机制的成熟而出现的[7]。同时,许多研究发现年龄是早期自控能力最显著的预测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根据外界要求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显著地在提高,尤其是在3岁之前[8]。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教育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逐渐能抑制冲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活动。王红姣等指出,预初及初一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分处于最高水平,自初一起自我控制能力得分开始下降,高一时达到最低点,高二时又开始上升。初一至初三,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分下降速度快,初三至高一下降速度缓慢。说明初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好[9]。同时也有研究得出同样结论: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学生[10]。他们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起伏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出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种结论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分寸,对学生的某些违纪行为给予宽容的心态,而不是操之过急。
  
  二、自我控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证性研究
  
  1.学生的学习自我控制
  学生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的自我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具体到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张灵聪认为学习自我控制是指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维持自己的注意于学习活动上[11]。在学习中,自我控制表现在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的观念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作笔记等等;课后进行健康的业余活动等种种适宜的行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自我控制要从很多方面,如:认知、情绪、行为、思维等方面来克制自己的冲动、困苦、诱惑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如今,在这突飞猛进的信息网络时代里,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为了保证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控制干扰学习的情绪,必须排除与目标无关的干扰即自我控制必不可少。例如,“我要节制自己”,“我正与疲劳搏斗”,“我要使自己成为我理想中的那种人”等。
  2.学习自我控制与学生学业的关系
  有关学习自我控制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也较多。首先,研究证明了自我学习自信心、学习自我控制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都提出控制点向内控偏移是积极的,越内控,学习成绩越好。如:Chalip的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在应急情境下成绩下降得更少,使自己的行为以任务为中心的能力也更强。Anshell研究表明在积极反馈下,内控者的成绩较外控者成绩要好;在消极反馈下,内控者比外控者的成绩要差。这样,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反馈。但也有人[12]指出:教师的评价不能影响学生的控制源,但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评价,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影响,即越偏内控的学生,教师对其学业方面的评价越高,而外控组的同学本该重视外界的评价和影响,但数据显示出与教师的评价无关。可见,同伴评价对内控型学生学习的影响大于教师评价。
  其次,研究证明了自我监控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自我控制和自我监控是两个颇为相近的概念,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均有研究。关于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董奇、周勇认为它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13]。就本质而言,自我监控强调的是对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而自我控制显然是以行动控制为主导,研究个体通过调整行为,改变不良习惯,强化适宜行为来提高控制能力。由此可知,自我控制和自我监控是保证学生学习的两个方面,只是这两个概念的着眼点不同而已,但对于学生的学习,两者都很重要。
  然后,研究证明了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从斯金纳的自我控制理论中我们知道:自我控制是可以利用条件作用的训练方法来发展自我控制力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应从行为训练入手,配合其他方法,督促学习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实施有利于学习的行为,消除影响学习的行为,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使之养成习惯,达到适宜行为的自动化,从而形成自我控制能力[8]。
  3.学习自我控制的性别差异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在自我控制各个因素的发展上,女孩较男孩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谢军发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所有差异都是女童分数高于男童[14]。杨丽珠等认为激素等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女孩自控能力发展强于男孩的原因[3]。确实如此,我国传统思想认为女孩比男孩应该文静、听话一些,男孩调皮好动点无所谓。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会或多或少地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同样也有研究指出中学女生比男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主要原因也是受社会传统思想影[13]。可见,自我控制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会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性别期待等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 Kopp C B.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Development Psychology,1982,6:199-214.
  [2] Kremen A M,Block J.The roots of ego-control in young adulthood:links with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4):1062-1075
  [3] 杨丽珠.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5.
  [4] 肖晓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2).
  [5]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
  [6] Maccoby E.E.Social Development.Chapters5.Impulse control 1980.Harcount B race Jovanovich;Inc.
  [7] Kochanska G,Murry K T,Harlan E T.Effortful control in early childhood:continuity and change,antecedents,and inpgica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Psychology,2000(2).
  [8] 陈伟民,桑标.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9] 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2004(6).
  [10] 文竹.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内隐与外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2] 邹丹杰.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监控辨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3] 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9).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