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组织学习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作者:甘金球 王 芳




  一、组织学习的内涵
  
  组织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阿吉瑞斯(Argyris)与舍恩(Schon)于20世纪70年代在《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正式提出并界定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Senge)《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一书的面世,使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由于各个研究者研究的视角、知识背景等的差异,对于组织学习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学科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学将组织学习看作是一种对话,一种隐喻,一种知识的传播等。因此,可以通过参与与反思来加入这一对话。
  2.列维特和马奇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组织是通过将历史推论融合进指导行为的常规里来进行学习的。‘常规’这一全称术语包括形式、规则、规程、惯例、战略,以及组织所赖以建立和动作的技术。它也包括支持、诠释和抵制正式常规的信念结构、框架、范式、规范、文化和知识。”
  3.多齐逊(Dodgson)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组织学习受到组织文化的限制,是特定文化范围内企业围绕自己的核心商业活动建设、补充、调整知识结构和商业运作程序的过程。也有其他的学者从文化视角出发,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中保护性常规的改变”和“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以及“两者兼而有之”。
  4.野中和竹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组织学习可被看作一个企业促进知识创新或知识获得并使之传播于全组织,体现在产品、服务和体系中的能力。我国学者邹国庆在《组织学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文中指出组织学习是一个企业促进知识创新或知识获得使之传播于整个组织,同时充分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组织体系中的能力。
  5.马克(Mark)分别从心理学、管理科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为组织学习是人们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是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组织打造新的组织文化的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来塑造文化优势,达到构建组织优势的过程。
  因此,组织学习就是组织间、组织内部各部门间、成员间为取长补短进行的相互交流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通有无的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与共享的一个过程。本质是通过知识的收集、共享与应用来提升组织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目的在于围绕其特定的业务活动建立、组织和补充知识,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
  
  二、组织学习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1.知识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所谓知识共享是指组织中个体知识通过面对面交流等具体的共享手段和方法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的过程,关键是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的学习、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由于个体劳动分散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对知识加以整合,以达到学校内部知识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和实现学校内部的知识共享也是可能的。但同时,在现代学校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知识的价值性,教师之间的竞争较过去更加激烈,使得教师之间关系更加紧张,知识共享无从谈起。
  为此,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观念更新,即应树立知识只有在共享中更有价值这一事实的全新观念。二是知识转化,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学校内、尤其是教师内部的知识基本上是难于传播与共享的隐性知识,它与显性知识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两类知识相互影响共同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对于这种转化,可以借鉴野中郁次郎等人提出的“知识转换四模式和知识创新的平台——巴”来实现。这四种模式是指: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教师的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螺旋互动及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转化以达到知识共享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具备分享、创造、使用知识的环境,或者说,学校中应存在一种鼓励教师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文化氛围。在野中等人看来,这就是“巴”。三是技术支持,即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技术平台。在学校中,我们应以网络——知识共享传输的主要手段为基础并发挥网络技术一体化的优势,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如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方案库等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
  2.团队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学校中,这些途径与方法非常广泛,包括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参与观察、合作、以小组的方式活动等。但不管哪种途径,在本质上都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自我学习与向他人学习。而当前学校中的学习主要是一种被动的、零星的、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一步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及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现状,在关注教师个体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师团队学习,即“教师的终身持续不断的组织化、情境化的学习便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在目前知识激增的时代,教师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学会相互学习。在组织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智慧在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获得1+1大于2的增智、增能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为此,应建立如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及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知识共享。
  3.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与激励双重功能,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制度。有效的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进行个人学习制度与组织学习制度两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二是评价制度。当前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根本旨趣仍然是以奖惩为目的,存在“短视”倾向,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指向未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即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与团队学习,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三是组织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机制是指一种用来“描述有利于组织系统的收集、分析、存储、传播和使用来自于企业内外的信息的制度化的结构和程序安排”,其精髓是激励学习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包括制度、文化、结构、激励在内的各种学习要素与层次的有机整合。因此,为建立一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学习机制,必须以目标为统率,以学习型文化为核心,以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基础,让激励贯穿整个过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构建与系统整合,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4.学习型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校长自身能力的不足、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不够等因素已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使校长从“英雄式”领导者向学习型领导者转变。作为学习型领导者,校长首先自己要带头不断学习,以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其次,也需要引导、支持和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与提高。学习型校长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组织的设计者、仆人与教师的角色。作为设计者,校长的工作基本是设计学习的过程,使教师都能够不断学习提高。作为仆人,意指校长要发展学校的愿景,更要忠于愿景。作为教师,校长必须不断帮助教师扩大视野,帮助教师认识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校长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才会为组织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才有可能为塑造一个自由、信任、开放的组织。因此,学习型校长对于学习团队的建立、合作学习的发生、部门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愿景的塑造、学习型文化的培育、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学习制度的优化等产生重大影响,更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Argyris C.& Schon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Reading,MA:Addison-Wesley,1978:35~40.
  [2] [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Dodgson M.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s.Organization Studies,1993.
  [4]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当代教育科学,2004(2).
  [5] 易凌峰.组织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6]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