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小班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培训策略
作者:黄 伟
班级授课制是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所撰写的《大教学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从而确立了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此后,这种形式在欧洲各国广泛采用。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到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后,才逐渐被推广使用。同个别教学比较,班级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
1.个别教学变成了集体教学,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相互促进和提高;
3.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上课,这样,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多个学生,从而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4.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5.各门学科轮流上课,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减轻了学习疲劳。
班级授课制还顺应20世纪初理性思维的发展,使科学教育迅速传播,科学技术得到较快的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人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已不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未来社会人们可以从网络世界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未来教育将更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于是班级授课制显现了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又很难充分照顾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授课制改革,如“导生制”、“道尔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等。
“小班化教育”(Class Size Reduction,简称CSR),是指减少班级人数,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生比例,以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小班化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是学校授课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二、小班化是未来教育的一大趋势
1.国际背景
上海社科院专家通过对当今国际上八个大城市教育建构的剖析,大致可勾勒出教育发展的走向。一是教育的信息化走向;二是教育国际化走向;三是教育全民化走向;四是教育科技化走向;五是教育小班化走向;六是教育趋同化走向;七是教育民主化走向。
其中教育小班化走向,是指传统教育往往习惯于把教育对象作为被动受体对待,而当今教育激励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小班化教育很快被各国所接受。如德国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班级一般25人左右,基本以对话方式开展教学。美国很少设置大教室,一般教室的面积约可容纳12个学生。
美国小班化教育始于1983年,当时田纳西州议会决定于1985年投入12000万美元设立了STAR(师生比的成就效果)项目来检验从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K-3)的阶段中,与平均24人一班的大班教学相比,平均15人一班的小班化教育影响学生发展情况的实际效果。STAR的研究人员从志愿者中随机挑选了79所学校和11600名学生,于每新学年伊始,把新的师生随机分到从幼儿园开始的三种不同的班级类型:13~17人每班的小班、22~25人每班的常规班和配备了一名全职助手的常规班。每学年末,学生们都会接受三种测试:全国通行的斯坦福成就测验(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建立在课程基础上的田纳西基本技能测试和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及学习动机的测定。而参与项目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也会接受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测定。最终,经过4年的大量数据收集、整理和研究,研究人员得出以下几点重要发现。
(1)小班的学生始终比大班的学生表现优异,而且这种差异大约是人们所预先估计的两倍。小班的学生还更不容易留级,其毕业率和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更高。
(2)配备有全职助手的常规班级比配备兼职助手的常规班级表现更好,但仅限于一年级。而小班的学生一直都比这两组常规班级的表现更优秀。
(3)在之后几年学习中,小班的学生依然保持了他们对于大班学生的成就优势,即使他们进入大班学习。但这需要至少在小班化教育中呆上三年。
研究者还发现,小班个别化教学有三个主要优势:第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得到相应增长;第二、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三、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热情大增。
2.国内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小学和初中教育已经从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高型。我国于1996年由上海率先启动小班化教育研究工作。随后,北京、南京、长春、大连、泰州等城市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台州、金华等地的部分学校也开始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这项研究。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研究,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先行者已对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实践层面的先期成果,并初步总结出了互动教学策略、角色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弹性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及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还有部分学校已开始涉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有这些都为小班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层研究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小班化教育的师资培训策略
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我们要对未来教师培训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为培训“小班化教育”的师资作准备。通过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利用教练式指导,一对一地传授与“小班化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策略,用培训指导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小班化教育”实验中,要创造条件,开展顾问式指导。顾问式指导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共同合作,教导、辅导和支持被指导者,从而协助促进被指导者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法。“小班化教育”实验采用顾问式指导,可以突破培训难题,逐步形成较科学合理的“小班化教育”框架体系。
1.培训教师以新的思维模式重建课程
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进度普遍加快,当新的内容教完后,教师只能进入下一级的教学内容。这就涉及到课程与教材的相应革新问题。毫无疑问,随着“小班化教育”实验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教育者和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有了深层的转变。最好的证明就是教师和学生运用更新、更贴切的象征和隐喻来重新定义课程学习。传统的课程有着线性化、年龄相关化、学科孤立化等不足。
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重组课程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地进行课程设计,使部颁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从而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生活化、体验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大教材”。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能根据小班教学的特点,对现行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组。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培训教师尝试构建“学创结合教学”模式。所谓“学创结合教学”,就是在学习中发展创新,在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创以学为基础,学以创为方向,以学助创,以创统学,师生共向,同程互动,实现“学创结合”。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创造力的形成的培养,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人数较少的优势,教师更能及时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指导启发他们表达并升华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风格,使其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
2.未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能力培养
“小班化教育”迫使我们进一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掌握个别教育的技能和树立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教学观。
教师要及时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室环境。根据现代化、动态化、家庭化和童趣化的原则,将教室合理规划,使教室成为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物化世界。“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使每个学生单独空间就相对增大,要改变以往沿袭不变的秧田式座位形式,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随机变化座位形式,增加师生互动交往的频率。培训教师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主动性和安全性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思维,融洽师生情感。
参考文献
[1] 阮永成.对初中小班教学的思考.钟声教育,2004(8).
[2] 余洁.透视美国小班化教育改革浪潮.外国教育研究,2002(4).
[3] 陈月茹.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4] 李芸.美国小班教育带来了什么.www.192xz.com,2004.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