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宁方民 于 涛




  网络语言通常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即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图像等,也就是所谓的聊天用语或网言网语。这种伴随着高科技手段应运而生的特殊语言形式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师更应了解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程度、认同态度以及运用情况,以便更全面地把握这一语言现象,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对中学生运用网语现状做了调查。
  调查问卷从内容上可分三部分。
  第一,网上交际运用网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学生都了解一些网络词语。其中62%的学生有过网上聊天的经历,并适量使用网语;另有17%的学生表示对网语很熟悉,并经常在上网聊天时大量运用。在回答“对网语是否感兴趣”的问题时,100%学生的答案为“是”。问其原因,94%的学生感觉网语新奇有趣,其中不乏以创新、破解和传播“密码”为乐者;87%的学生感觉一些网语比传统语言更有表现力;还有18%的学生也选择了“省时省钱”;另有6%学生回答只是因为别人用自己也跟着用,并不过多考虑是否能准确达意。在问及“是否想创新引领网语新潮流”时,选择“是”的比例高达84%,学生的求新求变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对网语中的错别字问题,68%的学生表示自己尽量不用,但在不影响交际的前提下可以容忍别人使用。但也有32%的学生表示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为节省时间而不愿意修改。
  第二,现实交际运用网语情况
  网语从网上下载进入现实交际领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现实和必然。这在此次问卷结果中也得到了客观合理的反映。在被调查学生中,有44%的学生回答是从现实交际中了解并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网语的。但他们绝大多数表示在书面写作中一般不使用网语。
  第三,网语是否需要规范
  在这一问题上,中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出了他们的理性和语言修养,一致认为书面写作中滥用网语现象应加以规范。但另一方面也令人遗憾地流露出他们认识上的稚嫩和不足,因有36%的学生认为对网络交际中的错别字和过于怪异的语言形式也无需规范。至于规范的措施,他们中仅有13%相信法令法规可以起作用,有42%认为加强宣传引导教育会有效,而有83%的学生更信任高科技手段——研发过滤软件直接干预限制最有效。(并非要求学生单选)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运用网语在语用环境方面表现出了适度的理性,还没有深度影响传统表达方式的地位。但在答卷中也流露出了他们对新异表达方式的高度热情以及对错别字的过度宽容,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目前网络语言还处于良莠不齐阶段,我们的学生(一个庞大群体)如果长期沉迷于这种不规范的语言怪圈中,势必会影响对传统语言的学习,进而对语言的交际与传承功能形成挑战。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网络语言缘何如此深受学生喜爱,这与青年学生的心理有何联系?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网络语言流行与中学生心理的关联
  
  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到中学生的欢迎,这与它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1.网络语言的隐密性与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除了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特定符号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如数字型“520”(我爱你),传统的数字经过谐音重组后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种新的形式既能用来表情达意又具有了一种暗号式的神秘、新鲜。再如英文缩略型MF?(malefemale,是男还是女?)在网上,网民使用这样的隐密语言既能达到幽默讽刺效果又能使彼此心领神会而使不懂行者一头雾水。网络语言的这种特点正好迎合了中学生的口味。中学生叛逆心理强烈,在潜意识里要反传统,冲破一切规范的束缚,网络语言恰好具备这样的特点:自由、活泼、随意成分大。这种在网络中用于交际的另类语言与现实世界的正常表达方式形成的反差效果正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切合,这使他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成就感。
  另外,这一时期,家庭中出现了亲子冲突,这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又一个表现。在具备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后,中学生大多会采取记日记的方式来阐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们喜欢使用Q言Q语,这样就不必再担心父母查看日记,不过,学生与父母之间却出现了新的代沟——网络代沟。
  2.网络语言的异化性与中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组合规律和运转机制。而在网络聊天中,传统语言的这种规律和机制被彻底打破,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语,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中学生们之所以热衷这种表达方式与他们在现阶段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不无关系。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其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网络语言打破传统的语言规范,表达另类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他们乐于接受这些语言变体,不规范的表达方式给了他们一种语言感官上的新刺激,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所以使用并创新这些语言成分会让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得到某种程度满足。
  3.网络语言的前卫性与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网络语言以其新奇前卫、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等特性令网民乐此不疲,并且随时会有新词新语被创造出来,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比如“菌男”“霉女”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就要学会使用网络语言。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否则将很可能得不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再比如数字型1314(一生一世),汉英混用型“爱我就e我”(e是“e-mail”的缩略形式)等。这些词语被网民群落用来显示一种新时代的网络文化个性——前卫性,即语言运用的超前意识。中学生自尊意识强,喜欢追求时尚,而网络语言恰好体现了这种时尚感。这种“另类”语言似乎具有了一种极高的“社会声望”,掌握了这套“代码”,不仅可以表明自己属于这个特殊的言语社团,是时尚、另类一族中的一员,而且还会被尊称为“老鸟”“甲壳虫”。这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同时,由于志趣相同,在使用这套“代码”和同道中人交流时又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制造、传播、维护这套代码。而如若不懂这套代码,在和别人交流时便会显得很老土,跟不上时代潮流,有时还会被讥称为“菜鸟”。对于这种既时髦又有趣的语言,中学生是会争先恐后地学习使用。
  
  二、积极应对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
  
  1.倡导正确的语言观
  由于网络语言切合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乐于接受这种表达方式,所以对于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不能阻挡,而应正确引导。就目前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网络语言主要被学生们运用于口语、日记和网络环境中。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不必过度恐慌和忧虑,另一方面也应及时地、策略地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白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约定俗成和普遍认可。同时更要让学生们了解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承载着—个民族的文化,汉语有着内在的逻辑与美感,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不重视传统语言的学习,势必会造成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下降。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一味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效果要好。
  2.适当引用网络新语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对网络新词的适当适时的引用,毕竟有些新词新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比如“伊妹儿、斑竹”等,“斑竹”本来是版主的错误输入,但网民为追求效率一般都用此二字,后来流传开来,使用甚为普遍,“‘斑竹’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版主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他也得陪着聊,这是很形象的,挺好的。”(于根元新浪采访)这样不仅可以使这些有积极表现力的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以便使之更加丰富鲜活,同时也表现出对学生特定环境下语言行为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尊重和认同,从而从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便我们更好地施教,为我们倡导正确的语言观扫除心理障碍。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适度引用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鉴别能力,引导他们什么样的应予以传承,什么样的应予以摒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忌讳适当使用网络语言,毕竟“网络语言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亮,刘正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青少年研究,2000(6).
  [2]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