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方式调查分析

作者:王朝方 刘芝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课程体系正处于实施的过渡和转型时期,探讨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加强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能够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巩固和扩大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主体对象是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后是否发生变化,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小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对64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和60名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59份和60份,有效率达到96%,回收率为100%。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通过与部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修改、完善问卷,并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对实验校做了预调查,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2)访谈法
  深入一线与部分小学教师、学生一起交流、座谈新教材的实施情况,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随机访谈和跟踪访谈。本研究访谈的主要内容:课改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课堂观察法
  共观察小学四、五年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共40节,其中品德课10节,科学课10节,综合教育课8节,数学6节,语文6节。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调查表明,7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30%的教师认为变化不大。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正在由传统的“聆听者”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广大教师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正在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案例]在笔者所听的四年级品德课《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中,课前教师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合,然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学生再围绕主题收集信息,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进行,最后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现在走进小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传授知识方面由师讲生听转向学生的主动求知,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案例]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拿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看看如何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再看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之后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新课改强调改变教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以过程为途径,获取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变接受定论为探索体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案例]笔者在听品德课《集体荣誉靠大家》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生活的重要作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有趣的“赛龙舟”比赛,游戏规则:每个学生都紧紧搂着前面学生的后腰,半蹲,齐步走,看哪一小组最先走到终点,队伍不散,用时最短为胜方;反之,为败方。
  经历过程,体验学习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新理念。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是只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将课堂教学变成焕发生命光彩的学习乐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学习结果。传统的课堂讲授仍是目前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多数学生喜欢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教学,不太喜欢专题讨论和练习背诵。学生已经习惯听教师讲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基本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与学生没有养成积极的思考习惯,更多地等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有很大关系。
  (2)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的变化
  在听过的几位教师的课中,基本上都有课堂讨论这一形式,但观察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合作行为只是形式上的合作,由于讨论的问题学生没有事先准备,这些讨论往往是表面热闹,实则不能解决问题。这同时也说明部分教师接受了新思想、新理念,却不能将这些思想、理念有效地付诸实践,理论与实践无法贯通。
  (3)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影响着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有直接关系。对课外作业形式的调查表明,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数是习题、卷子,而很少布置诸如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与部分教师访谈了解到,很少布置实践性作业的原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做习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内容,而实践性作业不但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浪费了学生很多学习时间。
  (4)评价机制滞后
  滞后的评价机制也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核心仍是分数和名次。
  从调查中得知,对学生评价方式还是单一的考试评价,多元化评价并没有真正建立,可见学校的评价方式并没有发生彻底的变化。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对于学习评价方式除了考试及自己的课堂表现外,很少有学生了解其他评价方式。
  
  三、思考与建议
  
  1.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1)教师应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加大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比例
  新课程强调了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不能仅把课堂讲授作为教学目的,还应加强对专题讨论、合作学习等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2)革新家庭作业的内容
  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内容。家庭作业应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而不应只是预习复习或做习题等抄写之类的工作。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尝试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提问、质疑精神的培养
  多数教师为学生的如何学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
  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们更渴望具体的、实用性强或案例分析式的培训,这样才能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随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境化问题。
  3.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必然引起考试制度的改革,而考试制度改革的成败反过来又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缩小班级规模,让差异性教育成为可能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和重要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