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问题的根源探究

作者:裴 云 韩 亚




  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为了深入了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山东、安徽、江苏、辽宁、广东等实验区的师生进行了调查;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对图书、期刊、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教科书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大量有关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资料。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实施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与课程改革的宗旨和基本理念相背离的问题:教科书方面还部分地存在着“繁、难”,结构不合理,缺少知识铺垫,知识性错误等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不足,难以胜任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还不够合理,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都不完全合理;在课程资源方面,管理者投入不足,教师开发也不够;课程管理比较混乱,思想政治课程地位仍然很低。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科书方面
  
  1.编写时间仓促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在2004年3月才颁布的,而教科书在同年9月就投入使用,其间教科书设计、编写、定稿、出版的时间总共只有六个月。由于时间仓促,编写者考虑不周,体系不够成熟,因此就出现了知识结构不合理、常识性错误多、英语缩写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2.版本单一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中国地域大,东中西部、农村城市情况差距很大,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显然不能适应所有的地区。即使是一种质量很高的教科书,也同样如此。再者,教科书只有一个版本,缺乏竞争,不利于教科书质量的提高。这与新课程改革“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1]的目标相背离。
  3.编写主体单一
  目前,思想政治教科书的编写是由相关学科高层专家完成的。在我国,这些专家们一般主要进行理论研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和全国各地区生活实际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因此编写出来的教科书难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教师方面
  
  1.理论素养低,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程中包含很多新理念,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但教师上大学时,很少学习教育理论,工作以后更是不学,不了解教育的新发展,观念陈旧,因此接受不了新观念,不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2.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滞后
  思想政治新课程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发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尤其是新开设了必修课《文化生活》和选修课《科学思维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这些内容教师上大学时没有学过,平时关注也不多,因此在教学时感到困难,难以驾驭。
  3.教学能力滞后
  新课程提出多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新的教学能力,如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合作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等。但是由于长期使用旧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教师还缺乏这些新的教学能力,难以有效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教学方式陈旧、新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等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4.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论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2]新课程中提出了新的课程观,赋予了教师课程自主权。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无“课程意识”,认为课程是由政府与学科专家规定与编制,教师无权也不必考虑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无权过问课程问题,更不要说有课程能力了。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处理不灵活,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不能开设,或无法胜任教学的问题。
  5.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建立了分权的课程主体,教材审定制使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课程目标呈现为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素质,课程的实施要求本地化、个性化,这些都要求有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来支持。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理念中,我们的课程资源主要就是唯一的教材,我们没有其他课程资源,我们也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很多教师还局限于旧观念中,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更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不懂课程资源的广阔性,也不会去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死抱着教材和练习册,或等待学校和社会提供。
  6.科研能力欠缺
  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进行科研。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思想政治教师每天课时较多,没有科研的时间,没有科研的兴趣(据调查,只有10.8%的教师认为自己擅长科研)[3],不懂得科研的方法,科研的能力很低,甚至从来没有进行过研究。这是导致很多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低、教学方式改进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7.缺乏对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引导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运用了新的观念和方法,教学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改进。而这些新的观念和方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但是现在教师在这方面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不合理。这也是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三、教育管理者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把握新课程的精神
  很多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论素养低,教育观念落后。虽然接受过有关新课程的培训,但并没有真正接受新课程,更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不理解、不支持新课程,对新课程的投入不足,对新的教学方式倡导不够,导致出现课程管理混乱,教学评价标准偏失等问题。
  2.不重视思想政治课
  说起思想政治课来,管理者都认为它很重要,然而实际上并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配置师资的“偏心”,学校领导不愿把优秀的专业教师配置到思想政治学科;二是课时安排和选修课开设的“偏心”,对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停留在最低标准,在选修课的开设上常常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三是待遇的“偏心”,据一项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在奖金、进修机会、领导重视程度方面,都比语文、数学、外语要差,特别是领导重视程度[4];四是培训的“偏心”,关于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培训很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积极性。
  3.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为了实施新课程,管理者组织了各种培训,但是存在很多问题。
  (1)培训目标中只注重新课程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导致教师不愿意接受,甚至抵制新课程。
  (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有位中学教师说:“上课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脱节,比如说新课程如何如何好,可是到底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去上课,心中没有底。”[5]
  (3)培训方式陈旧。很多培训者大喊“反对‘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与学生互动”,但自己却是“满堂灌”,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望而生畏。
  (4)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科书编写者、任课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责任,不应该互相推诿。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相关各方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共同努力,使新课程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义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6):34~38.
  [3] 吴晓川.新课程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8).
  [4] 裴云.中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5(10):33.
  [5] 钟能文.乡村教师培训究竟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5-3-1(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