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英语被动特殊表达的形式和意义

作者:杨志玲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章振邦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和薄冰的《高级英语语法》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英语的被动式。在主动句中,句子的原语义关系为主语(施事)将里传给宾语(受事),然而在被动中由于动词词形的变化使里的方向发生了转移,原动词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宾语成分论元地位得到提升,受事在被动化中主语化,以及主语地位得到降格,让出主语之位(石毓智,2004;熊学亮,2001)。这种主语和宾语位置的变化,对句法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roft(1990)的研究表明,英语的被动是系表分词结构来说明事物受外力影响下形成的表性状的结构演化而来,后来人们将这种状态性表达用于过程性表达。英语被动的原型结构为主语n+be+动词-en,被动句式标志:主语n+be+动词-en+by+名词短语是该原型的派生结构,是被动式衍生的一种基本特殊形式。
  除以上提到由by短语结构这种特殊的被动表达形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表达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广义的被动包含话题(包括隐含的)与谓语中心动词或中心动词的宾语有受事——动作的论元关系的表达。基于此界定,来确定英语被动表达的形式。英语中被动表达,分为谓性和非谓性。谓性表达指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的表达。除了谓性表达外,其他非谓性被动表达,如主语+be+adj.+to do;needrequirewantbe worth doing;-ed分词(包括to be done)的各名词或非名词性变体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等各种成分也含被动概念。无论是在章振邦还是薄冰的语法书中,对被动表达的介绍基本都限定在谓性成分。本文的被动特殊表达的范畴界定在所有谓性表达,非谓性表达基本体现共同认知机制。
  
  一、被动特殊表达的形式
  
  1.基本衍生形式
  Li(2001)将传统意义上的动词分为根动词(root verb)和轻动词(light verb),其中提供句子成分题元角色的为轻动词。根动词和轻动词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其中有衔接部分。根据需要笔者可以把轻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轻动词指情态动词,如may,can,must等;二类轻动词是一些助动词,如have,do和be的进行时态用法;三类轻动词是一些连系动词,这些连系动词除了be外,也包括一些情感系动词,如feel,get等。可以看出,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动词的动作化概念是逐步增加,其动词义素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析如下:
  
  故英语被动表达的原型列入下式:
  A主语N+三类轻动词+根动词EN
  同时,把上文提到由原型被动式衍化的特殊被动式归为第一类,并列入下式:
  A1主语N+(一类轻动词)+(二类轻动词)+三类轻动词+根动词EN+介词+名词短语
  熊学亮(2001)分析的三种特殊被动表达结构实际上可以由以上表达来概括。值得注意的是它与原型被动间最显著的区别是过去分词后的介词可以用by和with或其他介词,薄冰认为他们的区别是by强调动作,with强调状态。然而熊学亮认为by后的施事一般是直接发出动作的人或对时间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其他介词后的施事往往是参与时间发生的一般因素,为了保持语言的同构性,而用其他介词引入施事加以区分。然而从历史角度看,by的原始义“靠近,贴近”是经历了长期的语法化过程,才具有施事引入的功能。With在现在英语中体现由介词向从属连词语法化的趋势,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同构的需要。
  2.“假主动语态”形式
  “假主动语态”虽然在形式上为主动语态,但话题与谓语中心动词或中心动词的宾语有受事——动作的论元关系。其表达式为:A2主语N+根动词。这类动词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有感官特征的连系动词,如look,taste,fell,smell等,The food tastes nice.
  (2)一些生活动词,包括物品的本质特征,但通常需要人去感受或施动,如wash,read,burn,write,blow,clean等,The cloth washes well.
  在Croft(1990)的关联标记性中他指出不同词或短语在取值组合时有时是无标记的,构成“自然关联”。在事物的众多关联属性中,有某一属性最频繁地与此事物联系,并在此事物相关的认知模式中被看做是该事物的缺省属性或原型属性。熊学亮(2001)在分析汉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时指出,无生命的物体在人类经验中就是受事的对象,所以在表示这些物体受到影响时,可直接在后面加动词表示被动概念。另一方面,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在认知理念中人在绝大部分动作中都是施事者,这也成了人的原始属性。所以在以上表达中,虽然人作为动作的施事者,却未在表层结构中显示出来。这一关系成功地解释了语言中的无标记被动,这种无标记属性在句法使用时就促成了以上例句的表达。无生命和事件由于它们受事动作的无标记性,使它们脱离了被动来突出它们主要属性和特征。
  (3)无生命物在外力或人干预下获得的自然结果,如break,fall,break,sell out等。
  The window broke.The books sold out.
  这种现象被余秀金(2004)解释为主语为施事或工具语义时,动词为“改变”意义的短暂性二价动词的被动意义,可以把受事宾语提前做主语,而施事工具脱落。这种无施事出现的被动句是事件状态观的理想化体现。普遍语法的空语类原则强调只有受到动词管辖的词语才能移位。除了名词与动词的无标记关联外,反过来可以探讨动词对名词(受事)的论元要求。一个动词的结构信息规定动词可以带几个论元以及这些论元和该动词的关系,也就是论元结构,并可将论元分为内论元和外论元。在The wind broke the window中,window就是break的内论元,wind是外论元。同时不同的动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词库信息,规定哪些名词可以充当它的论元。根据论元特征限定,一个动词往往对它的论元特征限定,如上例中的break。在自然状态下,物体break至少需要以下特征要求:有自然外力,有破坏结果产生。在这两个基本特征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受事的宾语便发生了移位。而在He broke the law中,如果我们说成The law broke就不自然,因为该句缺乏必要论元“受自然外力的影响”。
  (4)其他习惯表达,如:I saw the doctor this morning.
  3.无根动词形式
  此类特殊被动是句中没有根动词,动作义素的表达主要依靠介词后的宾语来实施,依靠BE与介词词组的搭配来构成,常见的两个介词是under和in.
  A3主语N+BE+介词+名词:His bad temper is under control.
  
  二、各形式及意义的探究
  
  1.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在分析汉语的被动原型时,熊(2001)指出N(无生命)受事+N,N受事+V1V2和N受事+V1得V2是汉语被动的原型(包括N受事+被+V的派生原型),这些都满足事件型理想化认知模型(EICM)。对英汉中共性的研究体现了人在认知上的共同之处。
  在A1,A2,A3表达式分析看,无论是学者研究的综述,还是笔者的见解,在涉及语言共性和个性的对比时,研究的趋势倾向于求助认知语言学来从认知角度阐释其中的认知机理,而尽量避免单纯的语法角度的对比。认知语言学指出,语言是以人的体验性为基础。语言单位的句法构造以人的认知为媒介建立起相应关系。Lakoff(1987)提出的ICM说明概念的形成是所有相关背景的总和,人们在使用概念的某一个特征时,其他特征总是共现,并互相影响的。在句法分析中,我们也无法脱离基于人类体验的抽象化的认知模型而单纯分析句法关系。重新审视以上分析,虽然思维转化成表层语言形式时却不尽相同,在其中人受自身的语言机理、身体经验、认知策略、群体思维等影响,但思维模式却是相通的。在认知角度,名词与动词的无标记关联外,在受事主语论元充分的情况下,英语被动的特殊表达中,特别是A2都可以用主动来表示被动。Croft(1990)提出了用动词来表示事件的EICM(ICM of Events)。 无论采纳什么形式,只要符合E1CM或与人类的经验相一致,就是典型的表达方式、典型的表状态的事件。其动词表示的是事件本身具有的特性,不受到外来动力的影响。典型的表使成的事件其动词所表示的事件往往是由外力促动而成,尤其由人来促成。典型的表非及物的事件其动词所表示的事件通常是非永久性的(即变化),并常常没有外部动因的出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