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当代体育教学的生命意义解析

作者:曾 勇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从生命角度思考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种现象是基于对传统教育教学中践踏生命、漠视生命意义现象的一种反思、批判,是回归教育本义的一次呼唤。体育学科教学在这种思潮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生命意义是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彰显呢?
  笔者研究发现,当代体育教学存在较明显的生命意义缺失现象。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材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体育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学生也习惯于机械的模仿与练习,教师权威的过分夸大,使学生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生对教材内容都缺乏反思、质疑、批判的意识与习惯。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由于认识的误区及理解的偏差,许多一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认为回归学生主体就是“放羊式”教学,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器械收发员”,工作的成就感消失殆尽;急功近利的体育教学思想仍有很大市场,为了评优、评奖,学生像木偶一样机械地表演着教师设计好的参赛内容……其他,体育教师采用诸如体罚、说粗话、嘲笑、冷眼旁观等态度对待学生,学生生命的尊严受到漠视。弱化教师权威,并不是要求学生凌驾于教师之上,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是相互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对抗方式挑战教师权威,甚至通过网络恶意攻击体育教师,既是对教师生命尊严的极大不敬,也是对于自身行为缺少尊敬的体现。
  
  一、体育教学传播的是一种身体运动文化
  
  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的本能活动(走、跑、跳、攀、爬、投等)形式不断进步,其功用也由原初的生存技能扩展到身心并需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赋于它丰富的精神意义及社会意义,后来人们称这种文化形式为体育。体育教学传递的就是这种身体运动文化。在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体育文化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
  原始社会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生产力极低,人民靠集体采集、狩猎等原始劳动方式维护生命延续,过着平等的集体生活。野兽的侵袭和疾病的困扰、恶劣的外部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状况等外部条件,逼迫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的挣扎和搏斗,进而学会了思考和创造。为了生存,人们必须思考和练习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更准,在这种活动(劳动)中,人类的肢体动作不断丰富。如果称这些肢体运动为体育的萌芽状态,显然,原初的体育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不断丰富的肢体运动不仅锻炼了人的体力,而且使其心智得到发展,人们学会了制造工具,学会了储存食物,学会了协作分工,人类的生存能力在体力及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不断提高。可见,体育是源于人类生命需要而产生的,也必将随着人类需要而发展,不管体育呈现多么丰富的形式及内容,生命发展与完善永远是其不竭的动力。
  从现代体育的功能出发,也可以看出体育和生命的息息相关。现代体育的功能日益泛化,从“身体活动性”引申出来的增强体质是其直接功能,体质的增强也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完善,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自然生命的健康存在,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性只是一句空话。智育、德育的重心是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如果从生命意义来看,体育排在智育、德育之前是非常有道理的。在“育体”同时,体育还具有“育心”的功能。如培养意志品质、完美人格、道德品格等,这些我们称之为体育的间接功能,是和人的精神生命直接相关的。在参加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学会遵循一定规则,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协作、体验责任与义务,等等。
  显然,无论是从体育文化形式还是内容角度,都可以看出体育和生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体育因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教学就是为传播这种文化形式而存在的,在继承传递已有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生命的需要,探究开发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丰富体育文化,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使命。
  
  二、体育教学自身的生命特征解读
  
  人们对教学有多种理解,“特殊认识说”、“交往说”、“实践说”等等,各种学说的争论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无意对各种类型的教学概念做出评价,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各种学科类型越分越细,学科教学类型也越来越多,我们认为任何类型的教学都不应忽视生命的存在。
  教学与生命的关系,已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张向葵指出:“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直接有效的手段。”[1]叶澜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2]
  丁留国认为,“以生命为本义的教学秉持这样一个理念”,教学从未脱离过生命,即没有无生命的教学;生命也未曾远离过教学,即不存在无教学的生命。教学在生命中;教学通过生命;教学为了生命。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体育学科教学的生命特征更鲜明,也更完整。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指向生命的某一个侧面,一般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指向精神生命层面,现代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抗挫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也就是说,学生的社会生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关照。但是,师生的自然生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是很难兼顾的,自然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只有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才能得到切实的关注。体育学科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实践性,身体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是在动态互动中进行的。“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智慧在“动”中得以张扬。
  其一,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生命来自于自然,能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天然的阳光、舒展神圣的筋骨,是生命发展的最基本需要。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室外(室内场馆也是相对开放的),没有封闭的围墙,没有整齐的桌椅,师生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运动的美感,体验征服技术难度后的愉悦感,体验与人协作的重要性;如果再配有精选的音乐,和运动的学习、练习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最最理想的体育课。生命的自由性、生命的激情也只有在这种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得以真正张扬。
  其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教学目标如何宽泛,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如何多样,静态的体育课永远不会是一堂好课。身体活动是体育课的最基本形式,体育教师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精选整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通过讲解、示范或者借助现教学媒体的协助,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动机,在师生互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运动习惯,交流身体养护、运动保健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讲,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模仿、练习都是动态中进行的,学生借助于身体活动,逐步使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价值,为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其三,体育课程教材的弹性化。体育课程教材是联系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体育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是许多体育人士运动体验的升华,并蕴含着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测量学等)的智慧。但体育课程教材不是僵化的,不变的,其内容是随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体育器材、场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学化训练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体育课程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原有的体育知识、体育运动原理、体育运动原则等不能和当前的体育实践相适应。因此,体育教师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教材,借助于现代媒体(电视、网络等)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资料,分析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对体育课程教材进行升华,不做教材的奴仆,要做教材的主人。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智慧超越体育课程教材的局限性,教材的领悟要体现生命创造性特征,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是赋予每一堂体育课生命的意义。
  
  三、结语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自于实践,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必须走向实践,在运动实践中领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生命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中体现生命的激情、价值。以运动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学习,体验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组合,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健康的体质,应该体验更深意义上的生命超越,激活身体构造的每一个部分,保持生命思维的活性,体验生命的激情、生命的创造性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向葵.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