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作者:许棣泰 李 艳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显而易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更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激趣概说
  
  1.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
  首先,它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和规范,在形成优良品质及健康成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学生品德培养是知、情、行矛盾统一的过程,而在解决道德认识(知),指导道德行为(行)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则是道德情感(情)。所以,培养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和特点。再次,强烈的实践性。品德教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趣艺术的含义和效用价值
  激趣是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去营造课堂上积极的心理氛围,实现“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教师的激励和鼓励”[1]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激趣艺术,就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方式的实施,使学生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对课程产生良好心理倾向,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艺术。
  思想品德课激趣艺术的效用价值,既体现于学生,也关联着教师。对学生具有:第一,激活作用。学生一旦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兴趣,便可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指向作用。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学习的课题。第三,维持作用。学生饱满的热情使其学习状态维持在良好的积极心境之中。第四,提升作用。对于教师来说,运用激趣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既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几种激趣艺术
  
  1.情境激趣
  指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语言、表演、影像、实物等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集合。包括:
  (1)创设情境。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图像演示、影音欣赏、谈话激趣等。如教师在讲授初中一年级第一课《生命独特而可贵》新课导入内容时,就可以利用直观实物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如下情境:教师首先将准备好的两片树叶让学生从大小、纹路、颜色等不同角度进行辨析,引导得出:两片乍看相同的树叶其实有很多不同之处。然后教师把地球上万物生命孕育的过程做成一个简短的flash,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生命的独特性,从而揭示主题,引出本节学习目标。这样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展示情境。包括直观演示、行为辨析、录像录音等。目的在于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好地调动学生认识把握教材内容,启发其用理性情感辨是非,明道理,优化道德认知。如学习初二教材《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一课,教师可以故意不停地看教室天花板?熏学生也必然跟着抬头看,从而巧妙引出从众心理的概念。然后教师再将社会上的诸多从众现象制成课件,使学生思考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这种浅显、生动的方式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实现本课的教学要求。
  (3)再现情境。主要通过榜样激励、小品表演、录音等营造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强化由受教育向自我教育的延伸。如《生命独特而可贵》一课,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本班某位学生关于母亲对自己生命孕育的感谢的话制成配乐录音,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思考:(1)母亲在自己生命孕育过程中所经受的艰辛与痛苦。(2)自己应该对母亲说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点到面地调动他们的情绪高涨,激发积极思维,引导认识由感性逐步往理性升华。
  (4)体验情境。可采用分组讨论、道德评价、总结归纳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辨析行为。如《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教师可结合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让学生展开讨论:“你知道哪些文明礼貌用语?”“它们在平时生活中怎样准确运用?”要求学生给自己订一个“文明礼貌用语承诺书”等。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学习情境中,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他们掌握道德知识,领悟品德培养的正确方向。
  2.事例激趣
  具有真情实感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和教育人。首先,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精选那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学生的事例纳入教学。如某教师在讲《走进父母的心灵》一课时,就用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风景旅游地区,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刚满月的宝贝儿子坐缆车游玩,缆车不幸失事,掉入万丈深渊。当处理事故的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父母都已不幸去世。但人们意外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却奇迹般地活着,他稚嫩的身体还被父母僵硬而“温暖”的双手紧紧环抱。故事讲完,学生的双眼已被泪水模糊。父母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这个道理,经由凄美的故事载体深深植根于学生心田!这时,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效果也自会预期。此外,教师如能善于抓住时机,将发生不久的重大时事纳入课堂教学中,效果会更好。如前不久的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中那些父母宁肯牺牲自己也护卫孩子逃生的真实故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用肢体语言传情达意、烘托环境、强化事例激趣的效果。如饱满的情感、微笑的面庞、真诚的目光、诚恳的语调、有声有色的表达等等,都有助于情绪的调动与共鸣的激发。
  3.语言激趣
  教师语言“其品质好坏决定着教育劳动的成败”[2]。对于教师语言的要求,不同的专家提出过不尽相同的标准,但准确、规范、严谨、生动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此外,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条以达到更好激趣的目的。
  (1)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语言具有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静为动、化远为近的驾驭能力,浓缩几处有份量的段落,设计简明扼要的语言,都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穿透力。”[3]特别对于那些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语言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风趣幽默,求新求变。要善于设计富有文采的语段,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于教学之中。在保持课堂严肃、内容统一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哲理故事或风趣的比喻、幽默,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使讲授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另外,课堂语言应富于变化,如果用一成不变的呆板语言从头讲到尾,学生肯定会感到厌倦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
  (3)倾注情感,充满鼓励。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赢得好感和信任。要体现关怀,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采取鼓励性评价,多从正面引导。在教师的肯定和夸奖中,学生会有更多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动力。切忌用“错误”、“你有没有认真听讲?”等否定、训斥的语气去评价,那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正确时,教师应真诚和巧妙地纠正。一道赞许的目光,一句真诚的鼓励,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鞭策和激励,使他们避免了尴尬,保护了自尊,获得了启发,对自己具有了信心,对学习保持了兴趣。要做到这些,除了态度、情感等因素外,很重要的就是倾注情感,成功运用充满鼓励的语言。
  4.问题激趣
  启发式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原则,而启发的关键在于问题激趣。这种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对学生学习需求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激趣去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位教师讲《走进父母的心灵》一课,是这样设问的:我们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父母,那大家知道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吗?学生很热烈地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事例。教师接着进一步提问:“父母如此爱护我们,那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从而引出了学习内容。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才能有效激励学生感悟和思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几种激趣艺术的关系
  
  除了以上所举出的四种激趣艺术外,还有说理激趣、竞赛激趣等方法。从所列举的几种激趣艺术不难看出:情境激趣是其他激趣艺术的前提和总括,事例激趣、语言激趣和问题激趣是情境激趣的手段与实施,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效的情境激趣,只有适当地引入事例激趣、语言激趣或问题激趣,才能有效发挥情境的感染力,彰显情境的教育力。而无论是事例激趣、语言激趣,还是问题激趣,实质都是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而选择的创设有利情境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卫鸽.浅谈激趣.http://www.teachercn.com/zxym.教学文摘.
  [2] 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 曹栋.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教育艺术,2004(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