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期待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禹旭红
课程改革后,有些语文教学研究者对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期待专业研究者和优秀教师提供一个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来替代或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纵观我国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发现一个现象,各种各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期纷至沓来,可是每一种教学模式粉墨登场后,引发的只是短时间的学习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反思和批判;于是又有新的教学模式诞生,又是新的反思和批判,而语文教师们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模仿学习效果,此其一;其二,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理念更新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变化,已经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十分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特征和学生经验的建构性,较清醒地意识到语文教学活动是在有序和无序的交替转换中展开的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过程。所以不应该存在任何模式,探寻教学模式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的僵化。其三,他们认为,所谓模式,其实不过是相对固定的一套程序化的作业方式。而语文教学却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个性、悟性、知识积淀、学识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教师富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情感投入。因此,对教学模式的刻意模仿,遏止了教师教学创造力的发挥,久而久之,教师的创新意识会萎缩,个性会失落。同时,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独特的、新鲜的,重复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和迟钝。所以,他们反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模仿。
但是,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果真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吗?王云峰撰文指出:“可以说,所有的优秀教师,在其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期,都有过模仿既有的语文教学模式的阶段。随着其教学经验的积累,又必然经历对既有教学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与重构的过程。在这种不断的批判性反思与重构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地成长、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教学模式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在于,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要素被直观地凸显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这些论述说明了语文教学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伴随语文课程改革过程的始终,另外又通过对其简约性和再现性特征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教学模式的存在价值。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和可模仿性,而简约性和可模仿性正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因为简约,所以便于把握;又因为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另外,鉴于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有的沟通和合作现象,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语言为主要沟通媒介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师必然要通过一定的交际模式和学生沟通。
二、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期待新的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和学习观基础之上的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发多种多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平台。但是,语文课堂上也着实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无忧虑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真正参透本次课程改革的实质,表现在语文课堂上,重视的只是教学形式的变化,而不是从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出发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并非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孤立的。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应该是相互纠缠着存在于统一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并非孤立、并行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显得松松散散,似乎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所谓凸显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现象,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教师们则极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追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教师创设情境后,即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弄懂文本写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马上就让学生概括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并在粗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至于学生通过独立的文本阅读,达到了什么样的阅读效果,似乎并没有纳入教师的教学范畴。殊不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充分的自主阅读能够给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提出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是,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这个环节进行得不够充分,即使分组讨论,不言而喻,学生所讨论的也只不过是表层的问题,很难触及课文的实质。甚至根本就没有可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哪里还有分组讨论的必要呢?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当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分组讨论告一段落后,语文教师出于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的良苦用心,又提出另外的能够触及课文要害的问题,供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且不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单说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分组讨论的问题不能为学生继续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的话,那么,前后教学环节就呈现出剥离的状态。另外,课堂上所剩的时间也不足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其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不可能有实际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看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几乎是互不黏连,孤立并行的,而且所谓新的学习方式依然牢牢地操控在教师的手中。这种不求实效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在做课程改革之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于语文课程改革无疑是致命的。
其次,课堂上自主学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在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既是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核心和灵魂的学习方式。凡是经历过学习又学有所成的人,我想大概都不会否认学习成绩的取得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途径的,离开了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可以说,没有自主学习做基础,也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探究学习,其实,探究学习就是更加深入的自主学习。所以,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语文阅读中的自主学习就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读解文本,从而获取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当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正处在一个相对的极限但是还不足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时,或者当学生在读解文本的过程中遇到具体的学习困难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请求老师或同学帮助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自发的合作学习,才是最为有效的合作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其实是在解决具体的语文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从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的语文能力的获得,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自主学习之中的。所以,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始终。可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这种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体现。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具体表现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常常是让学生花很少的时间粗略地阅读课文,之后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推荐发言、老师总结和拓展延伸,很难再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表面上看,课堂上确有自主学习的形式,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短到不能再短,语文课堂上的这种自主学习是不可能有实际学习效果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是十足的形式主义。
最后,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终身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独立地面对世界,遵从生活的律则和规范,和谐地与人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转变学生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转变学生的生存方式。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尤其是还停留在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的操控上。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演绎为纯粹的形式主义,这种只求形式、不重实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的。
另外,我们还不能不注意到其他一些情况,不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摸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尚需一段时间。多数年轻教师在大学阶段学习的仍然是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尽管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无奈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确实希望借助一系列先进合理的教学模式来理解和操控实际的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不得不承认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总结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期待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