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作者:王洪国
一、影响因素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我国中学现行的评教问卷量表一般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制定,并由其组织学生对问卷进行回答,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和被评对象的教师对于问卷的设计却无从过问,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很难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渗透更多教师和学生的观点。
2.评价结果可信度的控制
学生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因素。如评价的方式,实名或匿名、有无教师在场等都会对评教结果产生影响;评价的时间,将评估安排在考试前或考试后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评价结果的用途等等。
(2)课程因素。一般情况下,语数外等主科的评教结果要好于其他副科,必修课要好于选修课。语数外等大科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课程,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评价也相对高一些。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因而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也会高些,如果教师教学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其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使他对教师有更多的想法和责难,因此,评价也就相对低些。
(3)学生因素。①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对学习压力不大的课,往往作一般评价,对感觉较难,要求付出较多学习时间和精力的课,会给予较高的评价。②学生所在班级的规模。班级人数少的评教结果好于班级人数多的班级。③学生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高年级学生评价要比低年级学生评价偏高。造成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和所学课程有关。④学生的评价能力。总有部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某些项目的评价内容因判断失误而出现评判错误。尽管评价标准是一样的,但对评价标准的尺度把握却因人而异,尤其是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就更难把握了。⑤学生评价态度。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出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匆匆忙忙勾划交卷。如果这一部分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估结果很难得出准确结论。⑥学生的气质类型。多血质者易形成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从而倾向于对人做出较好的评价。抑郁质者易形成敏感、孤僻的性格特征,因而难以对人做出较好的评价。
(4)教师因素。①教师的年龄。学生评教结果在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与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有关。30岁至50岁的年龄组教师得分最高,其次是50岁以上年龄组,最后是30岁以下年龄组。②教师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充满感情的教师,善于控制和表达个人感情并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在教学中缺乏情感投入和表达,过分认真严肃、课堂毫无生机的教师则难以获得学生好评。
3.参评者与被评者的心理调控
参评者和被评者的评价心理是会对评价造成较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作为参评者的学生,比较普遍存在:(1)趋中心理。既不愿对优者给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以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这使得优劣程度难以区别开来。(2)成见心理。较多反映在学生对严厉教师的评价上,严厉的教师往往得分会偏低,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得分会偏高。
4.评教结果的公布和使用
一是评教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学校教务部门或年级组向教师反馈的评教信息过于粗糙,仅仅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反馈到任课教师,使教师不知所措。有的教师把得分高低与师生关系联系在一起。二是不重视向学生及时反馈评教信息。有些学校出于维护一部分得分差教师的面子,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及时向学生公开或说明,导致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诚意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使下一次学生评教潜伏着更多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评教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提高认识
通过宣传,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生评教活动的目的、作用及其实施的过程,从而让教师摆正心态,积极配合评教工作。除在入学教育时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传外,还可以在评教前由教学负责人或教导员对参评学生进行评价前的培训,如说明学生评教的基本程序,对评价量表中的指标和填写方法做出解释等。
2.设计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量表
(1)组织专家、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设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学生、被评教师的意见,在综合各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标准。
(2)评价指标应充分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应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的特点。“在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二级评价指标个数不宜太多,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每项指标的内容要具体确切,区分度高,便于学生把握,减小评价偏差,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3)评教的指标除常规的教学程序外,还要强调现代中学教学应当具有的属性,关注教师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师生间的深层互动和共同探索,不能老是围绕“讲授”这一教学形式进行评价。例如,有效的师生交流、向学生提出理性挑战、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才能和方式、向学生表达高度期望、给学生及时并且有用的反馈信息、教给学生学习与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等,这些都应作为学生评教的重要内容。
(4)指标体系应注意灵活使用。因为课堂教学工作是由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各环节、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注意适时修正指标体系、重设指标权重系数,提高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3.控制和排除干扰因素,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记名评教,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使学生有一个宽松的评教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灵活的记名方式。如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采取“隐姓记名”的方式。评价时间最好安排在期中与期末考试之间进行。学生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教师的教态、教法、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了解已比较全面,又不会受期末考试成绩和假期时间间隔的影响,从而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2)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设置评价表。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不同科目和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表。形成至少包括语数外、理综或文综、非高考科目等三种评价量表,各有侧重,以减少学生评价的差别。
(3)减少年级和班级人数不同的影响。参与评教的学生尽量做到人数相同,对于不同年级和班级规模带来的差别,可以用数理统计和教育测量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得分进行二次处理,对教师的分数进行修正。
(4)将学生评教变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身需要。让教师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参与评教有利于改进教学。对教师教学具有诊断作用。“建设学习型的教师组织,使教师乐于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认真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教学。学生在这种学习型的组织氛围的影响下,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认真对待评教活动,会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使学生评教和教师改进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4.慎重处理和运用评教结果
以发展为内部导向,避免单纯地奖优惩劣。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应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管理。对学生评教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评价,要严格落实保密措施,严防泄密。这样可以使学生端正态度,消除教师打击报复的忧虑,客观真实地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教务部门可根据学生评价的统计结果,对被评的教师划分为好、中、差或优、良、一般、较差等几个等级。对优秀教师加以奖励或表彰,把较差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5.多种评教方式相结合
评价量表本身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如由于题目数量的限制,评价信息难以全面和详实;等级评定会出现比较随意的现象;数字化结果对于指导教学缺乏具体性;仅靠分数来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学生评教不能单独依靠评价表,必须结合其他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如与学生个别交流,开学生座谈会等。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周志钧.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3] 侯爱民.学生评教的心理效应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3(01).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