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与干预

作者:罗桂华




  一、网络成瘾现象概述
  
  21世纪,国际互联网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正在成为人们日益依赖的现代化工具。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结果:一些用户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从而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了其身心健康。Goldberg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Young把IAD定义为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类似于强迫性赌博的强迫行为[1]。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提出了比较一致的诊断标准:如果因特网使用者在一年内表现出以下三条或更多的症状,就诊断为患有IAD。其中包括:(1)耐受性,(2)停止使用因特网后出现显著的脱瘾综合症,(3)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因特网有关的事情上等等[2]。
  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生理上,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会导致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更严重者可导致猝死[3];情感和人格上,Turkle[4]的研究表明学生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社会性影响上,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仅有线上交流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身份(网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碍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两个主要缺点;学业上,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从而导致了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甚至退学。
  
  二、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1.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处于身体、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但自制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学生正处在“第二断乳期”,他们的需要有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网络成瘾现象就产生了。
  2.认知能力特征
  由于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单纯,缺乏对现实中丑恶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接触,和对丑恶事物的必要的防卫,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知性给一些道德不良或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场所,许多学生被骗取金钱、感情,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
  3.固有的人格缺陷
  研究发现,患IAD的学生存在着一些人格缺陷[5],总结起来包括:敏感、抑郁、脆弱、多疑、兴趣单一、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等。具有这些特征的学生由于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现实中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喜欢在网络上倾注更多的精力,也就容易在网络中获得成功。这种网上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4.自我同一性混乱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立克森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网络成瘾的学生,他们对于“我是谁,我应该是谁”的问题,有着迷惑与期盼。在网络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出现,把自己设计成理想的样子,在网络里隐藏现实中自己的过失与缺陷,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与网友交流、互动,达到理想自我境界。
  
  三、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矫治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升自律能力
  许多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电子游戏,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了解电脑和网络,对电脑及网络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学生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学生的严重危害,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做到防患于未然[6]。
  2.开展心理治疗和辅导
  (1)认知疗法
  ①认知重建法:改变坚定而又顽固的不合理信念,重新认识成瘾的严重危害。②自我辩论法:想象自己成瘾的种种极端恶果,在瘾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③自我暗示法:出现上网的念头时反复积极暗示自己。④自我提醒法:将上网的好处和坏处按程度轻重排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或制成卡片,时刻提醒自己,尤其在网瘾发作时[7]。
  (2)行为疗法
  ①行为强化法:根据每天戒网的进展情况而给予一定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②行为契约法:患者与家长共同商定戒网的行为契约,患者签定契约并成为契约的遵守者,家长则担任契约的执行者。③行为消退法:以打球、看电影等其他活动代替以前上网的方式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负性情绪,消除周围同龄“网虫”、网吧、游戏宣传的强化刺激。④厌恶刺激法:当因上网出现欣快感时,让患者刻意联想上网成瘾后的种种严重后果[8]。
  3.家庭环境的帮助
  从家庭学的观点看,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是整个家庭功能不良的表现。系统家庭治疗[9]日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它研究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沟通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家庭治疗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l)预备性谈话。(2)治疗性会谈。(3)布置作业。(4)后续访谈。系统家庭治疗能够帮助网络成瘾学生认识上网成瘾的危害性,通过治疗师的“扰动”改变他们的家庭模式,引导家长帮助网络成瘾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上网时间,鼓励或陪伴他们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多交往现实中的朋友,并给他提供交友的方便和支持,促进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成熟。
  4.社会环境的支持
  首先,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达到学校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获得自我发展的自由。其次,组织开展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成长、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富有时代感的休闲娱乐活动。再次,应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人。扩大未成年人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及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和电子游戏市场,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活动。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与限制,要加强信息的检查与监控,提高信息内容的健康程度,同时大力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
  学生网络成瘾是有着多方面原因、心理机制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给学生自身带来了诸多影响,产生了严重后果,也给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的揭示和干预措施的探索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对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干预,是一项综合工程,在进行心理矫治与疏导的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共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心理科学进展,2003(1).
  [2] 江楠楠,郭培芳.国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1).
  [3] 卫根泉.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综述.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张红英,张程赪.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行为干预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2).
  [5] 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7(1).
  [6] 黎凤环.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 杨容,邵智,郑涌.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
  [8] 程亮.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其矫治.当代教育科学,2003.
  [9] 呜谁装佩.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7.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