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后现代体育课程的丰富性理论研究

作者:王 斌




  一、体育的功能解读
  
  1.“功能”的定义。“功能”一词的含意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功效”或“效能”。也有人把“功能”看作是一种属性——即有效性。社会学中的功能是指一种客观结果,即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
  2.“功能”的特征。功能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功能是物质所具有的属性,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不能凭主观意志为物质创生功能,也不能消灭物质的某一功能。人所能做的,只是在物质功能的客观性基础上进行正面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尽量避免其负面功能。
  “功能”与“价值”和“目标”是有所区别的。虽然“价值”不能凭空臆造,“目标”也不是随意设立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人们又为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而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即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价值判断或“估价”行为,体现着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特征。“目标”指的是对结果的预期,正确、合理的目标的确立不能脱离客观事实凭空进行,必须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与预测,但目标仍表现出很强的理想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主观性和非自足性。
  
  二、体育课程的功能
  
  根据对“功能”和“体育的功能”的界定与分析,体育课程的功能就是指体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功效”与“效能”。它也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性和在教育中发挥的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所具有的功效。体育课程的功能也一样具有正、反两方面,既受到教育功能的制约,又受体育自身功能的左右。在课程开发与研制过程中,上述问题都应加以重视。
  体育课程的功能始终是以育人为主,它的变化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大体上与体育的功能的变化是一致的。在当前社会状况下体育课程的功能主要为健康功能,通过体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依然是体育课程或者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育课程对此项功能不能忽视。许多国家都经常性地对国内青少年的体质进行调查,中国自1985年起每隔5年进行一次。结果发现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总的来看是呈下降趋势。根据英美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现国内青少年体质状况较差,便采取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来看,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渠道。
  人们对健康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使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也不再仅限于生理方面,而是逐渐向身心及社会适应等全方位健康观转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不仅是没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这一定义来看,今天我们所说的健康与以前所认识的健康概念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己经演变成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的三维或多维标准。所以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也就要体现出保持学生全方位健康的特点。因此,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不仅有健身功能,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必然涉及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与课程内容的合理与否密不可分,课程内容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内容是课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课程内容观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因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便成了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变动十分频繁的社会中,我们无法确定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而言更是如此。
  有关学者就此提出在体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多样性与丰富性原则,认为“凡是具有健身、强心价值的身体活动都可成为体育内容”,之所以要对体育内容加以选择,主要是出于“价值大小问题,体育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环境条件是否适合的问题”等方面的考虑。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面向群体选择体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力、兴趣、习惯和经济状况、职业特点等诸多因素”,如果是面向个体,则要考虑是否适合个体某一特定年龄阶段或某一个体一生的需要两个方面。为此他们提出了“体育内容的多元化”的主张,并主要探讨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内容。
  虽然我们一直持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的观点,并且根据这一认识想当然地认为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乘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个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别的,比较乐观的认识也只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某一或某些领域内的较大的发展可能性,但却不可能是同一个体在任何领域均有所长,也不可能所有个体都能在同一领域存在相同的发展可能性。由于体育更多地指身体活动,遗传素质在体育运动中的影响相对其他领域更为突出,所以遗传素质也是一个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各不一样,不同地区间在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和目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再加上未来生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面向群体的体育课程的内容离开了丰富性,是无法满足上述诸多要求的。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必须保证丰富性,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需要。
  同时,中国广博的地域也使各区域间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文化因素对体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体育课程内容忽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而强求一致,势必会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区之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四,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理论延伸
  
  后现代思想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使人把目光从遥远的未来转向当下,从理想转向人的现实生活本身,从人的精神转向身体;后现代思想通过对中心、主体的解构,重新构建了个体的主体性,使个体的身体及其内部的欲望得到重视与尊重。后现代思想通过对权威的解构,让人重新认识学科边界问题,使得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思想正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深入到人的观念当中。
  后现代课程观反对以往把课程理解为一种线性的、确定的、精确的、单一的、静态的事物的观点,而把课程理解为非线性的、非确定的、模糊的、丰富的和动态的过程。后现代课程思想推崇的是一种丰富性。体育课程的价值的多元性,对这种丰富性的认同,也就促成了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体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上的变化,人们日益重视个体的亲身感受和由此带来的不同的价值断,价值的多元性得到普遍关注。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会方面,也体现在个体的发展上。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要指向未来,也要指向个体的当下;体育课程不仅具有教育价值,也有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价值。后现代体育课程正是重视这样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体育课程目标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化使体育的目的、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也使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这些都使体育课程目标开始出现了以多层次、多领域目标为标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体育课程价值和目标的丰富性,也驱使人们对体育的功能、体育课程的功能重新进行思考,并开发体育和体育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潜在的功能。我们承认体育课程功能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并不否认它的变动性。人固然不能异想天开地为体育课程创造出它本身所不具有的功能,但人们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通过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去挖掘体育课程的功能,从而使体育课程的功能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体育课程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如当人的体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时,体育课程发展体力的功能便被弱化,而当休闲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时,体育课程在休闲娱乐方面的功能便得到重视与发展。
  当体育课程的价值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功能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之时,体育课程的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因为离开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元的体育课程的价值、多样的体育课程目标和功能都无法实现。
  后现代体育课程的丰富性不仅是发端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和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后现代思想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的欲望,反映在体育课程当中,必然是要为人们自主的选择提供机会和便利,而这些是要通过可选择性来实现的,也就是这种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常健等.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