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香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四个转变
作者:罗 丹
在掌握语言知识,拥有语言运用能力,建构有效学习经验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总目标下,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呈现出四个明显的转变。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仁济医院林百欣中学(Yan Chai Hospital Lim Por Yen Secondary School)中一年级以“食物”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课时
(1)让学生阅读关于“食物”的文章,唤起学生对该主题的注意;
(2)教师协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关于“食物”的一些想法(例如: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它们通常是在早餐还是在晚餐吃?);
(3)帮助学生列出话题中涉及的英文词汇;
(4)请学生将自己一天中的膳食情况列表;
(5)协助学生就膳食习惯问题对同学作简单的访问。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解“食物金字塔”的知识:不同的营养种类、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人体获得各种营养的方式;
(2)教师解释“卡路里”的概念,向学生出示他们所喜爱食品的卡路里含量表;
(3)教师讲解能量与卡路里的关系。
第三课时
(1)以前两节课为基础,教师向学生解释不同饮食习惯中所包含的不同理念;
(2)教师与学生就所喜爱的快餐食品进行讨论(如:食品种类、营养含量和进食地点);
(3)协助学生设计“健康食谱”,并列出购物清单。
在“食物”为题的主题性活动教学中,教师协助学生以英语为媒介,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课堂内的自主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理解“食物金字塔”的知识,懂得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道理。教学活动将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自然地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又增长知识,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有机结合,既活化了语言学习,又通过知识的互动与融合,使先前的学习内容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知识的内涵得到深化和提升。转变学习方式后的英语教学,既体现了语言知识教学的主体性和引导性,又注意了学科内容教学的渗透性和拓展性。
二、活动形式的转变
宣道会孙凯小学(CHR & Missionary Alliante Sun Kei Primary School)三年级的英语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本中“小画眉”一节;
(2)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关于不同动物的相关阅读材料;
(3)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材料的某个段落,然后向自己的组员讲解自己所阅读的段落,使组内的其他成员了解该动物的特性;
(4)在全班范围内将小组进行重新组合,使每一组都包含了解某种动物特性的“专家”;
(5)新的小组合作构建“动物学校”,分别根据动物的不同特性安排它们担任学校的“校长”、“督导主任”,并向全班陈述安排的理由;
(6)教师要求学生为身边的同学制作一张圣诞卡,并使用刚才了解到的动物特性来描写同学的性格(例如:×××同学像小白兔一样温顺、可爱)。
活动形式的转变在这堂英语课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务到人,形式多样”。在和谐、信任和充满挑战的气氛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认知活动落实到班级中的每个成员,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人物”,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体会协作的重要。二是多元智能协同发展。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将语言智能的发展与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模式中获得全面发展。这正如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冯塔纳(DavidFontana)所说,和谐的课堂氛围、富有挑战的教学任务往往会使语言教学过程远远超越认知的过程,而同时成为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三、课程安排的转变
万坡小学(Whampoa Primary school)在2000~2001学年度开始实施跨年级学科安排计划(CLSS)。该计划将三年级至六年级五个班的学生按其现有的英语水平重新分成A和B两个班,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上英语课(参见下表)。
香港万坡小学小三至小六新旧英语课程安排比较表
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班教学和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时间体现了课程安排方式的转变。按水平编班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既照顾了学生整体性认知的需要,又克服了“插花式”课程安排将学生学习经验人为“碎片化”的弊病,有利于保持教学活动的连贯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施新课表后,学校的周课时数由40节上升至45节,英语课由每周9节增加至每周10节,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总量增加了。该校教师(尤其是英语科教师)反映,新课表既有助于学生在相对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事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观察,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四、阅读方式的转变
神托会培基学校(Pui Ching Schoo1)是一所位于新界的全日制政府资助小学。该校自1995年起,每年举办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子阅读奖励计划”。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生活体验借助文字和图画表达出来,并按年级将自己的作品润色:一、二年级进行口述加图画或文字表达为主要形式的“故事创作”;三、四年级采用文字或文字加绘画为主的“感受分享”形式,发表自己对特定图书或事件的感想;五、六年级则采用就社会时事提出正反观点,再整理成文并配以插图的“思辨交流”形式。在作品润色的基础上,各年级将其中优秀作品编辑成作品集,通过同学、教师和家长投票,印制成配彩色图文的《培基全语文创作集》,并将其中的作品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供更多的人分享。
培基学校的“亲子阅读奖励计划”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它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并增进了家人间的亲密关系。近年来,香港教育当局大力督促学校开展阅读活动,提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香港教育统筹局从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出发,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和感受,鼓励亲自阅读,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辅导。阅读方式的转变使阅读成为知识、技能、良好人格品质的同步提高的结合点。
综上所述,香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四个转变,体现了英语教学由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向通过多元学习模式,整合知识和经验,活化语言学习过程的主动“习得”;由单纯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转向承担语言教学和培养良好人品的双重责任;由单一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以求提高教学效率的“单向思维”模式转向整合课堂内外各种资源,最终达到教学效率稳步提高的“多维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图书馆,2000.
[2] 罗丹.当代香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实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