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概述与展望

作者:马红伟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体育界,尤其是学校体育界众多学者、专家研究和探讨的老大难问题。为此,北京市教科院青年学者白文飞先生敢于知难而进,由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本文就该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一概述与展望。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有。
  1.习得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2.情境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引发的。
  3.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4.两极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改变。
  5.愉悦性。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在全身心的忘我运动中,与其说是身体的运动,倒不如说是舒适的心情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
  
  1.由外到内,由表及里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在形成习惯的初期,主要是由视觉、听觉等外部感觉提供反馈。随着活动的加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反馈方式也在变化,其视觉、听觉的作用逐渐减弱,后被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所代替。
  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简单到繁杂、由容易到困难的过程。一般是从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习惯开始学起,随着自身认识和运动能力的提高,那些抽象的比较繁杂难做的习惯才会渐渐形成。
  3.由大到小,由强到弱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体能和意识对习惯的控制作用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的过程。在习惯形成的初期,体能和意识的调控作用较强,动作过程中表现出紧张、吃力,有多余和错误动作;到习惯达到自动化时,体能和意识的调控作用会逐渐变弱,有时意识的调控作用消失。
  4.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初期的模糊、片面认识到后期的清晰、全面认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习惯形成的时期,对习惯的认知仅仅是模糊混沌的片面、表象认识,外界条件不出现(如不提醒),往往意识不到该习惯的存在;只有到了后期,习惯才渐渐变得全面、明朗、清晰。
  5.由波动到稳定,由摇摆到镇定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既是由摇摆不定的波动到坚如磐石的稳定过程,又是由左右震荡到镇定自如的发展过程。刚形成习惯时,行为动作波动,摇摆不定,主要表现在行为动作的准确性和动作间的衔接转换上。只有习惯养成后,才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某种固定的行为运作模式。
  6.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让学生准确掌握正确动作要领,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培养和训练,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地坚持不懈抓下去,日积月累,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7.持之以恒,终达自然
  习惯是一种得到巩固的行为方式。凡属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锻炼习惯的种种要求,容易接受,也容易忘掉,不易坚持。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必须经过刻苦的磨练。为此,作为体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三、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主要包括学生阶段、健康与体质状况、遗传素质、运动经历和对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其中学生阶段、运动经历和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处在此阶段的学生,认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引导正确较容易形成锻炼习惯。
  2.家庭环境因素
  在日常的家庭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对孩子最初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和行为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那么这种熏陶和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幼儿园教育因素
  幼儿园里进行的体育启蒙教育,对孩子以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保育员、小伙伴、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内容、组织方式、场地与活动设施、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传统与风气等因素,尤其是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性游戏的能力,以及园内体育活动设施的配置,对孩子的体育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今某些地区创办的体育幼儿园就是最好的例证。
  4.学校教育因素
  主要包括教师、同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教材内容、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其中教师的影响因素是主要的,如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产生直接的影响。
  5.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活动的氛围、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明星的宣传报道等,都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体育锻炼习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动向
  
  1.体育锻炼习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2)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3)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4)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的研究比较少;(5)从普通人群(如学生)的角度研究多,而从特殊人群(士兵、武警、残疾人等)的角度研究得较少;(6)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则比较少。
  2.体育锻炼习惯研究动向
  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发展的需要,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基本动向主要体现在:(1)从学段上,从注重学龄期的研究,渐渐转向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进行整体、综合的全面研究;(2)从一般性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转向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的应用研究;(3)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转向体育锻炼习惯的保持和间断后如何尽快恢复的研究;(4)从学龄期普通学生的研究转向特殊人群的研究;(5)从一般性的实施操作研究转向体育锻炼习惯理论的开发研究。为此,近一个时期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不同学段间的衔接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在不同学段、不同时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特点的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类型的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维持的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关系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林传鼎等.心理学词典.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86.
  [2] 王红等.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3] 吴维铭.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中国学校体育,1992(2).
  [4]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 王大伟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2).
  [6] 关北光.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体育与科学,1997(5).
  [7] 谢春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5).
  [8] 白文飞.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2001.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