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英汉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作者:王戈冰
一、英汉隐喻概念的界定比较
什么是隐喻?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质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J.A.Cuddon 在他的《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中为隐语的界定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一种以它事物的名称来阐述所要描述的事物的修辞格)。例如,“One look at his face and we realize that a thunderstorm was about to break.”这里“a thunderstorm”就是个暗喻,指暴怒。虽然雷霆是自然现象,而发怒是感情宣泄,但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可以用来做比较。可见,英汉隐喻都是一种比喻的方式,都是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出相同(似)点,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二、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总是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设定着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人们建立起事物间某种同质、相似的关系,让双重影像聚合,使人们能以一个已知概念来阐释一个未知的概念。因此,从根本上讲,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的关系,就在于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英汉修辞手段——隐喻格的基本模式必须具有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其二: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而且,英汉隐喻都是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本体和喻体“A是B”和“A 像B”,也叫暗喻和明喻。明喻是相似关系,而隐喻是通过相似达到平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差异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如:An encyclopedia is a gold mine.(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这里在英汉语言中,本体都是百科全书,喻体都是金矿,而且都用A是B的模式,“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事物,分属不同的领域,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这里利用这两种不同事物间都值得深深去挖掘的本性,将两者做比,因此就构成了一个隐喻。从这个例子我们可看出,英汉隐喻基本模式上是相同的,即都是A是B或A像B的模式,都是根椐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另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这体现在英汉语言的具体运用上,就是其本体、喻体、喻义的相似或完全相同。思想是内容,语言是形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负担者,又是思维的表现者,隐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运用必定存在某种共性。比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隐喻。因为人体的构成和自然界的众多现象既无古今之别,又无疆域之异。自然界万物的规律性,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观察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类似的认知经验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
food for thought 精神食粮
the fruits of success成功的果实
She is a virgin,a most unspotted lily.她是纯洁的少女,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
在以上各例中,英汉语言中的隐喻的美感效应完全相同,其本体、喻体、喻义都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相同的隐喻源于英汉民族共同的思维基础。
三、隐喻的个性比较
思维虽然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或不同的语言,而不同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民族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它事物,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形成了不同的隐喻。隐喻中蕴涵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其宗教信仰、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亲属关系、性别待遇以及阶级差异。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表达的喻义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推理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概括地讲,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不同。英汉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因此,英汉语言运用隐喻时有时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在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是龙,它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而“龙腾狮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溢美之词。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The mother is like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亲待她像个恶魔。喻体相同,喻义却差之千里。2.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或相同。英汉语言中在表达同一喻义时,喻体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这也显示了英汉民族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汉语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中却说“瘦得像影子”(as thin as a shadow)。汉语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化子”英语中却说某人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3.喻体和喻义均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比如:英语中“my rib”喻指我的夫人,它来源于《圣经》的故事,而汉语中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因此形成了比喻上的空白。同样,“ugly duckling”(丑小鸭)喻指日后会出人头地的小不点,“early bird ”喻指勤快的人,这些词语在进入汉语时,由于文化的缺省,都找不到对应的隐喻关系。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种语言形式,一种思维模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时候,它更是我们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一些复杂思想与事物的工具。因此,学会如何正确使用隐喻对于我们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我们对英汉语言中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分析:英汉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共有的思维基础,个性则源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民族个性,隐喻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英汉隐喻用各自相似或不相似的经验,以及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视角在事物之间创造出奇妙无穷的类比联想。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这种创造的相似性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的发展,使语言世界如此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美妙绝伦。而且从这份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东西文化差异,这对于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来讲,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点。也就是说,关于不同的文化究竟是怎样影响概念交流系统的,却仍是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 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南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7]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