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简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方向

作者:杨秀芝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信息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校体育也不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它必须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认识,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些思考,以期使体育教学得到不断完善。
  
  一、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力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体育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竞技运动技术贯穿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学校体育教学总是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2.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所谓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就是指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而构建,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竞技性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其成绩的体现是建立在极强的专项性身体素质基础之上。而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使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弱化,脱离体育教学的内涵。体育教学的内涵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健康方法、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竞技化的强身指向偏离了正确的健身目的:正确的健身目的应是确立现代健康观,培养健身意识,在尊重人体生命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运动能力;在注重内外结合的同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呆板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沿袭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那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始终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天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出现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而现行大纲下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竞技运动的体系编排的,不少项目在技术难度或场地器材方面都难以面向全体学生。
  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单一,使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反映当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机械、呆板,过分地强调“统一”,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训练缺乏生机,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4.体育教学计划、评价舍本逐末
  体育教学计划、评价是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体育教学计划、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计划从学年、学期、单元课时都围绕如何教好运动技术来安排。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更重要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教学评价统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使学生的进步得不到表扬和回报,显然该评价也就谈不上有何激励性。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1.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本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有其特定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外延不断延伸、扩展,使它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概莫能外。党中央最近提出的“五个统筹”,比较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将引发深刻的思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正确处理学校体育教学内部的各种问题,又要考虑整个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校体育的需求;既要考虑学校体育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学校体育长远发展的问题,切忌短期行为;既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也要考虑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既要考虑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如何与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懂得体育运动的价值,使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基础体育教学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3.构建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
  建立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就是要根据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多样化、综合化、基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要根据学校体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人的选择空间。实施分层、分流教学,普修与专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自学自练,不断激发学生从事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并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现代教育已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重心转移,在教学方法上,应给学生思乡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要修正以往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模仿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合作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5.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比较注重一般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忽视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失去了评价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甚微。因此,要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而要采川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于量化的,如果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教育评价则失去全面、准确,缺乏科学合理性。要使评价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使用,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充分利用评价来调动、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习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6.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21世纪的学校体育,应从观念、措施上主动适应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把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把幼儿体育、中小学体育、普通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统一起来,使之互相协调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体育要突破只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的狭隘眼界,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实施一种与社会进步和需要紧密连接的学校体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安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上海体院学院学报,2000(01).
  [2] 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问顾与展望.体育科学,2000(03).
  [3] 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体育学刊,2000(05).
  [4] [日]市场俊之:德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日]学校体育,1999(10).
  [5] 刘琼,胡德强.浅析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与思考.福建体育科技,2000(06).
  [6] 刘晓华,高瞻等.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体育文化导刊,2002(06).
  [7] 万吕智.学校体育改革的科学发展观.体育学刊,2004(06).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