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张敬军 吴爱华




  体育教学系统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含众多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程、场地器材等教学环境,而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存有复杂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技术之间、教学环境与练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对于这样的复杂系统,传统的基于“工具主义”教学理念的体育教学往往采用被组织作为其最主要的组织方式,利用教师的权威性、教材的唯一性、教学设备的局限性和教学方法的规范性等种种工具严格控制体育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只能完全按照事先预定的程度进行,对秩序的偏离就意味着教学上的失败。丰富的练习方法和多元化的体育素质发展方向在这里并没有位置,学生系统和整个体育教学系统建立在非线性关系上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演进的活力也被视而不见了。
  
  一、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的差异与同一
  
  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体育教学,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技术特点、个性特征,到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的演化前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会非常明显地凸显出来,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研究的人,都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异性。
  毋庸讳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将差异性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不良成分,而想尽一切办要弥补它,以求达到教学的统一。影响深远的泰勒课程模式,其核心在于如何促使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统一目标,而若学生没有达到这一相同的结果(存在差异),对泰勒来说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没有某种合乎需要的标准概念,需要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以及他于60年代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的长达十几年的“为解决大面积留级现象而进行的实验研究”,其根本的指导思想也在于如何消除学生或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性效果;而至于在现实的教学中,追求技术动作的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相同性、考试答案的标准性、行为动作的规范性,正是消除差异,追求同一的具体体现。对体育教学来说,学生认知结构、思维模式和身体特征之上的差异同样是建设更为引人入胜、丰富多彩体育教学的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才使得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技术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发展也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若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交流网络,而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只能聆听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声音的话,这种差异性在竞争的作用下将会逐渐自发地趋于同一。
  
  二、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中相随相伴的一对概念。尽管两者都是体育教学中的必然现象,但我们对它们的作用却有各异的认同。
  一直以来,我们更加重视合作的功用,甚至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合作性目标写入到课程目标体系内,而对竞争则另眼相看。虽然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前进”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心中的理想,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不敢过分依重或强化竞争,惟恐激烈的竞争会带来对学生主体性的打击,使教学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因而乐于选择更为稳妥的合作性作为他们在课堂中的培养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没有提及竞争的意义,而在那些以寻求学生主体性为主旨的教育家的著作中,在合作性充斥全篇的同时,同样也难以发现竞争的字眼。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中,或许竞争与合作是一对非此即彼的概念,根本不可能整合在一起。
  但哈肯却赋予了合作与竞争全新的关联关系。协同学中的“协同”概念,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合作、协作,同样也包括竞争在内。正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系统结构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协同学指出:首先,序参量的形成是合作与竞争的共同结果,只要包含多个要素的系统不处于“死寂”的平衡态,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子系统各自运动模式和集体运行模式,不论是生物学中的种群演化,还是社会学中的思潮与党派,莫不如此。每一个集体运行模式的出现,都是参与这一集体的组分之间协同的结果,而多个整体模式的出现,则是因为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与竞争。集体模式之间同样存在竞争与协同,通过竞争,一些模式将其他模式的支持者吸引到自己的集团中来,从而得以加强,而一些模式将不得不失掉支持者,从而衰减与弱化。在复杂系统中,这样的竞争与协同过程一直持续不停,一旦到达系统发展的临界点,这种竞争与协同的关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放大,一个或少数几个整体模式会战胜其他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系统发展的序参量。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微观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集体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因。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协同的作用,否则将会变成一团散沙,但同样也离不开竞争,否则系统内的协同将缺乏最初的发动力。
  通过协作达成有序,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将竞争视为竞争者之间的一种协同,通过它并依靠它才能推动系统演化,却还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但事实却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体育教学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并希望取得整体教学效果的话,就不得不为这些竞争中的个体找到相互关联的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来联合个体,促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便能够达成最后的整体协同。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介,显然就是竞争。通过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完成“竞争对手——竞争——协同——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链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体育教学系统来说,显然比单纯的强调协同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在这里,竞争与协同再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相干概念,而是以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可分的部分有机地联接在同一条发展链条之上。
  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能够更好地涵盖竞争与协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或许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当然,研究性学习或许并不能取得统一的结果,即有可能形成几个序参量。但随着同学们学习和练习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序参量之间不断产生竞争与协同,一个或少数几个序参量最终会浮出水面,成为引导体育教学系统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双重动力。
  
  三、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偶然与必然
  
  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而言,我们并不希望看到偶然性的存在,而是更希望学生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转,最后达到事先己经设定的目标。一切干扰这一行进过程的偶然性,与涨落一样,都被当作教学中的消极因素而想方设法地要去消除掉。从更为深远的角度看来,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息息相关,这显然是确定性科学观所无法容忍的。但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要消灭偶然性,偶然性的力量却不断显现出来。任何一个体育教师都会明显地感受到,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偶然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力量则往往不可思议。
  现实告诫人们,一切自组织过程都存在偶然性,不承认偶然性就无法理解结构的自发形成与演化。哈肯显然对偶然性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偶然和必然之间出现明显的相互作用”的论断,表明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既坚信存在支配性的宏观规律,在微观层次上又重视偶然性的作用,从而以此为奠基建立起了协同学的整个理论框架。
  事实上,从形成机理上来看,涨落是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局部范围内形成的偏离既定状态的运动形式,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随机生灭,显然属于偶然性的范畴。但不论是学生思维状态的偏离常规,还是教学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只要教学系统处于开放的状态之中,这些偶然因素的出现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任何一个涨落都有一定的内部结构,代表某种宏观结构的胚芽,只要条件允许,这一胚芽就会被放大,在临界点上成为新结构的模骨架。在此,宏观的必然结构发生于偶然形成的模式涨落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再一次明显体现出来。既然必然性与偶然性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再坚持教学的确定无误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目标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而达到目标的道路更是千差万别,充满随机色彩。教学不是生产流水线,而是一个包含多种鲜活成分在内的复杂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偶然涨落不仅会导致学生多种多样的发展,也使体育教学系统本身的发展方向无法确定。我们对此无须怀有失去“控制力量”的恐惧,而是应该正视这种偶然性并借助于它的创造力,引导体育教学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充满乐趣的、又是必然前进的(学生与教师都必然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旅程。
  
  参考文献
  [1] 欧阳康.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哲学研究,2003.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