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现代生命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建构

作者:杜 坤 田 磊 袁绍辉




  体育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教”和“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全脱离开生命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现代体育教学,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及操作技巧的问题,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生命异化现象,生命的发展与完善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地位。本文尝试建构一种新的理念,从生命角度来理解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突显体育教学生命发展的意义。
  
  一、生命化体育教学的界定
  
  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体育教学也存在这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绕过人的生命,进行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是教学的核心,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教学评价的惟一标准,这种类型的体育教学是忽视生命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被漠视的。传统的“技术教学思想”是第一种类型的代表。
  第二种类型是将人的生命发展作为工具,实现学习掌握知识、技术的最大效率,教学的核心目标仍然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学思想”及“运动训练式教学”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即根据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质锻炼或进行技能练习,一般不主张超越身心负载能力。
  第三种类型是以生命发展与完善为根本目的,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基本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础,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及当前的“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等就接近于第三种。
  生命化体育教学指第三种类型的体育教学。即将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体质锻炼都是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手段。生命不再是体育教学利用的“工具”,而是体育教学的终极追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是围绕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而展开的。生命化体育教学追求的是人生命的完整,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和谐统一。
  生命化体育教学不忽视自然生命的发展,要传递身体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成长规律、性别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对身体进行正确评价,掌握养护身体的知识及技能。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体质教育、安全教育、营养卫生保健教育。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保健、运动生化等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专业教学方面,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体育教师)之所以要掌握这些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发展,而是将这些知识与自己学生分享,通过体育教学传播身体文化,最终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己的身体保健师。而当前的普通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普通学生对体育课的理解只是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巧,因为大部分体育课都在围绕技能学习而进行,身体养护及评价知识不受重视,甚至是被忽略的内容。
  
  二、生命化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生命化体育教学定位于师生的生命发展与完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
  1.关注生命要求教师学会包容。“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展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长处,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体育教学中没有“差生”和“优生”。对同一运动技术,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练习时间,不同运动基础、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领悟的速度及最终结果是不同的。体育技术没有绝对的规范,严格意义上“技评”对普通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技术学习是为生命发展服务的,体育技术学习应注重使学生体验到娱感,学会欣赏运动的美感。美的感受不是单一的,体形胖的,体形瘦的、身材高的、身材矮的,都可以表现不同类型的运动美。体育教学中没有挖苦,只有欣赏、赞美,正如冰心所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健康也没有严格的标准,体能“达标”也未必健康,达不到体质测试标准的生命并不意味着不健康,教师应使学生领悟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领悟达到健康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为健康制定处方,关注体育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以“最后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
  2.尊重生命——生命化体育教学的核心。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无可替代的,生命是短暂的。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生命场域进行的生命与生命对话,既要意识到师生生命的存在,更要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人性中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打动、折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
  尊重生命的主体性。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及“军事化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级显明,体育教师习惯于发号指令,习惯于控制课堂,习惯于对“不听话”的学生训斥甚至体罚;学生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指令,机械地模仿。师生关系是主客二分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处于“听命”状态,缺少了基本的反思、质疑与批判,理性意识及理性能力淡漠。教师讲解、示范是否完全正确?评价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学习该项技术的意义等问题,已很少有学生提出质疑,没有反思、批判的学习,是不会有创造性思想诞生的。
  现代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生命。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人”,不是“产品”,不是塑造和改造的对象,课堂不是战场,不存在绝对的服从,学生生命也有尊严,任何方式的忽视都是对生命尊严的玷污。教学是平等生命之间的对话,教师要和学生积极互动,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组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知识、技术权威,学习是学生在自己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灌输”、“控制”是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3.提升生命质量——生命化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理论上,传统体育教学将目标定位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良好意志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层面;实践上,主要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重心,以掌握技能为主线,情感目标及社会目标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关心的是体育成绩能否过关,不影响评优、升学,领导关心的体育课别出事,家长希望体育课千万别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于生命发展意义,没人关注。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提升生命质量服务的,这是不用证明的浅显道理。因为应试教育的极度功利性及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在关注考试成绩,对于因不良生活方式(课业负担重、迷恋于网络游戏等)而造成的学生生命的畸形发展熟视无睹。
  第一,提升学生的自然生命质量。通过体育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可以达到发达肌肉、改善骨骼结构,提高内脏器官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增强生命体免疫力等。体育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身体,知道体质评价的意义、体质评价的方法,知道如何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制定运动健身计划。体育课程教学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应使学生通晓生命卫生与保健的知识,通过体育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半个医生”的水平,知道运动损伤的有关机理及预防、治疗的办法,自己做自己的健康医生。体育课程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技巧,而且要知道运动如何与饮食、营养、休息相配合,动静结合,共同促进生命的健康与完善。总之,提升自然生命的质量就是使学生通过体育健身方法去完善自然生命之体,使其强壮、健美,并知道运用安全知识、饮食、营养知识养护身体。
  第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的质量。自然躯体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本质之美在于其精神性。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传递体育运动知识服务的,它是一种心灵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有益途径。体育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情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超越自己的幸福;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不回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如意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并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游戏情境,考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 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