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作者:张娅莉 李淑玉




  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加关注知识形成过程、知识发现过程、学生创新意识及其潜能的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现法教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和定理,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一、发现法的特点
  
  1.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和认识的主体。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觉意识,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地把握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现法的教学重心向学生偏移,是针对学生的“发现”,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创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2.发现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和发现法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现法教学要求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发现法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授法,教师仅仅扮演了“导游”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这样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提供了发展平台,使教学活动有更强的开放性,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体现主体性的教学氛围。
  3.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相互呼应
  展示思维的过程,注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要求,也是发现法教学的特点。发现法教学有五个步骤:第一,创设发现情境,调整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第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第三,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身发现的结果;第四,教师启发学生辨析正误,突破难点,小结发现结果;第五,运用发现结论,反馈强化,深化提高。
  
  二、发现法教学的原则
  
  1.赞美鼓励原则
  赞美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有兴趣继续积极思考下去。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一味指责,学生还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地回答问题吗?尤其是针对当前素质教育,也许学生的想法和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时教师不能照搬答案,约束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学生合乎情理又偏离主题的回答也不要一票否决,应先鼓励后引导。例如,观察杨辉三角总结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一位同学总结:“三角形两腰上的数字都是1,每一行相邻两个数的和等于下一行相应位置上的数。”教师赞叹:“思路太好了。”第二位同学总结:“每一行上的数字先递增,到中间达到最大,然后再递减,且左右两端对应的数相等。”虽然这位学生的总结没有分步讨论当项数是奇数或偶数时项的增减性,但教师应及时赞美鼓励:“这个想法很好,如果再完善一下就更好了。”这样鼓励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继续解决问题的勇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出了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向。
  2.建构主义原则
  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一个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在学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使教师的角色由“播音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己的经验能动地建构新的知识。发现法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巧妙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全面发展原则
  成功的发现法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情绪,给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启发提问时应有意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先回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纠正,这比直接由教师否定学生的答案更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由错答到纠错,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总结出多种发现问题的思路,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现法教学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既关心优秀学生的发展,又热情鼓励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基础本来就差,教师若不给予指导和鼓励,后进生就很难有勇气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思路。这样长期下来,后进生养成了不发言、不思考的习惯,自然也就学不好。
  
  三、发现法教学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置和导入
  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时可以参照以下标准:以情感为目标设置问题,以激活学习者探索的动机和需求;以认知为目标设置问题,用于对学生发现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控制,防止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能力为目标设置问题,使问题具有适宜的难度。例如:在推导“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锥体的体积相等”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知道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柱体的体积相等,它是利用柱原理推导的,请同学们猜想,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锥体的体积会怎样?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这样设置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又有柱体体积作为参照,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同时问题难易适中,学生能通过努力达到发现的目的。
  2.及时点拨
  学生在发现法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如思维发散的程度过大,以至偏离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有益的指导和点拨,防止学生进入死胡同。同时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力争使学生的发现有结果。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提炼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并把这些基本思想方法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优化结果
  发现法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起点上进入学习过程,每个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首先,其教学结果可能出现很多结论,但有些结论的意义不大。教师应本着发现的结论是否应用广泛,是否有价值,来取舍本节课学生发现的哪些结论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上完这节课以后对知识目标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其次,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思维过程也不尽相同,哪些思维过程是可取的、新颖的、巧妙的,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教师应在教学结束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优化最佳的思维过程。
  
  四、发现法教学的几种应用途径
  
  1.在新授课中发现法教学的运用
  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都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再发现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像数学家当初发现定理那样去发现问题,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运用发现法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体现探索的过程,但难度不易过大,发现的对象要具体直观,不易太抽象。例如:锥体的体积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这两节课运用发现法教学比较好。
  2.在习题课中发现法教学的运用
  面对教师在解题时运用的巧妙解法,学生往往会想为什么自己没有这样完美的思路呢?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在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中,自己总结解法。可举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例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发现奥秘,形成技能。
  3.在课外活动课中发现法教学的运用
  课外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开设的。学习优秀的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新鲜的问题吸引,课程内的学习内容常常是不够的,他们经常处于求知的“饥渴状”,教师如果不及时指导,他们的兴趣和精力有可能转移。对于数学学科,历史悠久的数学发展史,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
  钟启泉先生在《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指出:“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所要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模式最佳,而是哪一种模式的哪些侧面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什么效果。”因此,教师在采用发现法教学时,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