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合作模式构建

作者:林 林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已成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体合作学习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全面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重视班级社会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一、主体合作学习的概念
  
  1.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2.合作学习的含义
  它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教学策略。
  3.主体性教育与合作学习的结合:主体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对话、互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主体性的发展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进行。学生主体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出学生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交往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既强调独立自主,又注重合作互助。
  
  二、主体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主体合作学习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对于主体性的认识作为其哲学基础,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用‘对象性活动’的尺度来审视小组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合作互动,放到“人对人的加工”的层面来考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中。交往双方从他人身上看出自我,又以自我为尺度看待别人,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2.社会学基础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建构了他的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哈贝马斯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交往行动也是一种“以语言沟通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生活行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本身也是人类的一种交往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和其他教学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的活动中要充分关注语言的作用。
  3.心理学基础
  主体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主要建立在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Vygotsky)的认知发展观(cognitive developmenta)上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他十分注重守恒(conservation)的研究,即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也即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往活动来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独立工作时具有的实际能力,另一个是在和别人一道工作时,在有旁人协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能力高一级的程度。这两个层次之间的距离叫做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协助,加速“最近发展区”内高低两个层次之间的螺旋扬升。认知发展观强调认知冲突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关注同伴之间的合作、争论,为主体合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三、主体合作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首先,主体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英语学习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
  其次,主体合作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交流,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教学中主体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1.制定目标
  目标是主体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在目标清楚的情况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才有针对性。首先是学习目标,此类目标的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适合教学水平,要让学生明确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提高合作探究效果。其次是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确立学生间的彼此合作的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课前准备
  (1)正确划分小组。正确分组是主体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的划分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可以按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年龄、性别、英语知识水平等特质来分组,也可根据教师所要求完成的语言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主题的不同等来分组,还可由学生自行分组,这样既利于各组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
  (2)科学安排座位。相对于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方式,主体合作学习的课堂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横线型,适合同桌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成对练习(pair work)。田字格型,前后两桌四人为一个小组,适合做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和对话(dialogue)。U型,前后左右六人为一个小组,适合完成团队练习(team work)和访谈(interview)。O型,多人围成圆圈形成一个小组,适合做全班讨论(class disscussion)和辩论(debate)。
  (3)合理分配角色。学生角色分配应该把握确保每个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人该承担的责任。组内成员应定期交换角色,这样小组的搭配既可以相对稳定,又可以比较灵活,能为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最基本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构成互赖机制
  传统的以竞争机制为中心的语言课堂,一个学生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学生失败的基础之上,这叫做具有负面意义的互赖关系(negative Interdependence),这种依赖关系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而主体合作学习建构的是积极的互赖关系(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1)积极的目标互赖。只有小组中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后,他们才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2)积极的奖励互赖。对于小组所有成员付出的努力,给予一个共同的奖励。(3)积极的资源互赖。小组要达到目标,必须把所有成员的资料联合起来。(4)积极的角色互赖。给每名成员分配互补和相互联系的角色和任务。(5)积极的身份互赖。通过一个名字、一面旗帜、一句座右铭或一首歌,来给小组建立一个共同的身份。(6)积极的任务互赖。小组成员进行劳动分工。
  4.监控小组学习,及时提供帮助
  主体合作学习的实施离不开教师适时地监督与介入。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把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以上所有这些角色,既是组织者,导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师最常用的监管职能是指导学生何处可找到信息,重复讲述怎样完成任务,展示要完成的产品的样式,或者为一个小组示范实现小组目标的工作,监管的活动目标之一是:确定小组何时需要帮助;目标之二是:对进入死胡同的小组重新指导;目标之三是:对遭遇挫折的人提供情感的支持和鼓励。”
  5.评价活动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2)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3)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4)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5)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6)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综上所述,主体合作学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改革教学内部的人际关系为突破口,能够克服在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别,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会。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