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基础教育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作者:于显双 陈凤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包括肩负人类文明传播使命的教师在内,很多人对之实施的必要性不甚了了,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心得,就基础教育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浅析几点想法。
  
  一、从人类环境观的转变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上其他成员及自然环境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人们虽然在战胜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于是,便形成了对自然力的畏惧心理和盲目崇拜的观念。此间,虽然也萌发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在总的自然观上呈现出人对自然的绝对服从;二是人类无视自然、力图主宰自然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由畏惧、崇拜转变为无视并力图主宰之。尤其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类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飞快增长,人类似乎成了地球的主宰。三是重视自然,协调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晚期,恩格斯已经在人——地关系方面提出了颇有远见卓识的警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残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反思:地球经过几十亿年历史选择、调试成为今天宇宙中惟一满足生命存在条件的星球,神奇、严密、科学、天成的大自然是值得人类深深敬畏的!可以说它赐予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每一成分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类如果盲目自大,超越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人类应该寻求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人类接受可持续发展观的最佳途径及必然选择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之后,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接受这个听起来十分抽象的想法——可持续发展,并为全世界的人们,把这种想法变成现实。而要想把科学家、政治家的善良的、美好的想法变成全人类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最佳途径只有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95年联合国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大会,专门研究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会议确定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国际社会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对国家环境、资源现状,我国政府深知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惟一选择。为了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1983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1996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中就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2003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国国民环境意识相对淡漠,因此,加强国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刻不容缓。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容,尊重环境伦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地球观,是国家安全、人民安康、时代发展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民族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国内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1.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认识人类的生存基础——地球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以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等,涉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等。
  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对象和形式包括: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等四个方面。
  2.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005年3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纲领》出台。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内容、特点等作了详尽的规范。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是帮助每一个人,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进行和平与人类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权教育等;在环境领域进行自然资源教育、可持续性城市化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贫困教育、市场经济教育等。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是跨学科性,价值导向性,思维批判性,实践、参与和创造性,方法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宽泛,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21世纪教育发展改革的战略思想,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的意识、方针、原则、内容、方法等问题抉择和判断是非的准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恪守的行为准则。
  
  四、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在于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社会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更加持续的联系。因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键是四个字:理解和践行。
  理解,或者可以称之为教化,就是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这种教化无功利之名,构建的是人类的基本素养和道德。形式要喜闻乐见,方式要多种多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分布在各行各业,时间可以随时随地。
  践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门实践课,所以要在关注全球、全国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的同时,更关注身边的环境,生于斯,应该爱于斯,要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切忌泛泛空谈。
  
  五、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制度保证。2001年开始进行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将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位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身体力行,把国家的良好理念落实到位。
  2.教育行业领导和教师先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门专业课,要注意在学校管理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校长、主任、普通教师要结合当地及学校实际,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一套教学理念,营造一个教学环境,设计一个工作程序,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每个教学、生活环节。
  3.学科中渗透,实践中综合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要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找准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在切实掌握各科教材所规定的内容的同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环境知识、理念,同时,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4.踏踏实实,真诚践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一道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模仿一些正确的保护实践——节约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从管理者到教育者到受教育者,要合作地、整体地、真心实意地参与到所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来,“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相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必然会对将来人类发展贡献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凤臻,于显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2003.
  [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规划.http://kcxfz.imnu.edu.cn/n41c9.shtml.联合国发布:SC/SM/7739“秘书长为环境问题的政治僵局叫停”.2001.
  [4] 徐辉,朱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4-410.
  [6] 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1-152.(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