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校庆三误区

作者:熊良勋




  成功的校庆是一项有益的教育活动,它能使我们知校史、铭校训,继承优良传统,交流同窗情怀,感悟政府功德,激励与时俱进,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再教育的良机。但有的校庆办不达旨,已步入误区。
  误区一:讲气派,铺张奢华
  营造校庆热烈祥和气氛无可厚非,但把重头戏放在吃喝玩游和注重按级别宴请上是让人不解的。单说聚餐,如果花点心思按当年学子故地故餐设计,大家肯定乐于接受,还会在生活、精神上受益匪浅。可时下已变异为大小不等的晏请:让教师聚餐,是意思意思;让学生改善伙食,是做样子;重头戏在宾馆,请来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人士,分级别分先后,十桌八桌摆上几轮,满桌佳肴烟酒,慷财政之慨,摆校方之阔,如此“校庆”后,有何收益,收益几何?
  误区二:讲关系,织网络
  举办校庆活动,理应对历届校友一视同仁。但有的校庆偏偏将校友分成若干等级,按款、位、名份大小显微依次下排。有的人在《校记》中有形象,有文字,有邮编住址电话,一般劳动者校友小名不见一个,只有自知在“某级某班某某名”中。同时,会场就坐、餐饮接待、校庆刊物、礼品发放、进出迎送、情感付注等等方面,举办者都是有等级之分的。何苦如此?一言以蔽之:有些人要一张关系网,有些校也要一张关系网。
  误区三:讲效益,广积财
  花钱办校庆,校庆以敛财,这是有些举办者的心思和力作。借校庆之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写请示,发聘书,致函件,提倡议,跑订单,拉赞助。因为生财有道,“请领导重视”,地方财政要拨款支持;“支持地方教育”,各单位要鼎力资助;“不忘母校”,校友会解囊相助;“请支援校庆专刊印发”,家长要资助;“购校庆纪念品”,学生不敢不出钱……如此这般,收入不菲。若这些钱用于校庆和校园建设也无可非议,可惜多是花在宴席、礼品上,庆典结束,盘点所余,便是上级有关领导的“辛苦费”和校庆单位老师的“奖金”。这样变调的校庆,真可谓各有所得,各有所失。
  古云:“文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校庆都应是教育活动。如果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人才摇篮圣地,作为一项具有纪念和自教性的活动都染铜臭,这个校庆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值得庆幸的是,从媒体得知,有的省市已对校庆中的审批、资格、时限、形式、责任等方面作出明文硬性规定。但愿今后校庆不再走调,但愿校庆时让母校再添异彩,让恩师和校友更获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