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试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张云霞




  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德育工作事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施行德育,主要载体是课程。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落实德育的情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地理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地理教学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地理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地理教学还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证。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树师德形象,做光辉楷模
  
  德育是一种崇高的感性,是一种精神力量。地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我们在进行德育时,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会增强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信心,会激起为保卫大好河山和改造祖国面貌而献身的壮志。要达到这种目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学生的光辉楷模。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表现出良好的师德风尚和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在学校工作特别是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强业务进修,关心国家大事,努力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二、钻研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因素
  
  现行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通过描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这些深厚的感情并非“人之初”所固有,而是逐渐培养产生的。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发展史,一些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在他们青少年时代都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感染和激励。
  现行地理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非常广泛:描述祖国山川壮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五岳独尊”的泰山那别具一格的风貌,“无峰不险”的黄山那云海、奇松、日出、彩虹等最富特征的雄奇瑰丽的景观,“童话世界”九寨沟那独特的地质构造、浓密的原始森林、爽朗的高原气候等;描述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我国的“古都名城”、“古代工程”、“古代建筑”、“古典园林”等。通过讲解近现代历史名山等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
  2.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史观。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在丰富多彩的自然审美中陶冶情操,树立环保意识。
  3.坚强意志教育
  坚强的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张海迪在全身瘫痪三分之二的情况下,用坚强的意志,不仅自学了多门外语,还出版了八本小说、散文和译著。虽然她连小学都没上过,却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地理教材中具有坚强意志行为的古今人物很多,教师可以把他们作为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楷模。如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受到极不公正的刑罚后仍然游程万里,用时2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终成传世名著《史记》;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考山探水,撰成综合性地理名著《水经注》;宋代杰出的博物学家、旅行家沈括,“凡所致之处,莫不探究”,撰成科学价值很高的《梦溪笔谈》;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从23岁起游历考查,历经千辛万苦,将旅途的所见所闻记录整理成日记体纪实游记《徐霞客游记》……通过学习先人们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崇高品质,可以激发学生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意志。
  
  三、引用新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及其编者写作时间的局限性,很难及时把发展变化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某些问题时,及时引用有关新资料、新问题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这样就可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适时收集新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通过正确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现状,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国情教育很好地渗透在地理教学之中。
  
  四、运用图片、幻灯、录像等自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现行地理教材,插图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教师可根据需要尽量收集,在讲课时适时挂出,让学生能图文结合,深刻理解。如在讲授“旅游资源”时应挂出“中国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地理信息,这样图文结合,既有利于识记地理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爱国热情,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录制电视节目中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反映祖国历史文物、奇珍异宝、山川壮丽等的内容,在相应的课堂上重放给学生。这些图片、录像等比较直观地表现出祖国各地区的自然风貌,工农业生产发展变化及各族人民风土人情等,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让学生了解祖国面貌、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五、利用地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城乡调查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的人就谈不上爱祖国了。因此,在教学中有机地联系本乡本土实际,使学生由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这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境界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个升华,可根据教材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适时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英烈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地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工农业生产状况,旅游资源,走访烈士家属,为他们排忧解难,学习先烈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举办地理国情知识讲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新旧社会对比讲座
  现在的青少年对旧中国不够了解,对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了解更少。可以请工人师傅讲旧中国做童工、买苦力的悲惨生活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请农村致富带头人讲发展农业旅游对农民带来的实惠;请城市建设者讲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用具体数据使学生认识到历代政府都无法解决的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基本解决了,并且有一部分人达到了小康。
  2.中外国情对比讲座
  通过给学生讲我国辽阔的疆域,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复杂多样的气候以及我国对世界工农业的贡献等,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国际主义观念,增强学生学习吸收各国经验和科技进步成果的意识。
  通过讲我国的环境国情问题:沙漠高原山地面积广大,人均资源少,有些资源质量差,数量不足,贫困区较多,人口众多,一些地方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豪情壮志。
  此外,还可举行地理知识竞赛,“祖国美”诗歌比赛,撰写小论文,出专题黑板报,向学校和学生推荐相关的电影或电视节目,如“万里长城”、“黄山”、“神奇的九寨”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让德育很好地渗透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