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增强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秀娥
第一,学科渗入法。我是一位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教师。可以说政治教师做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情境,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当然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也可以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如历史课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树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英语课可以利用课文、阅读理解中的短文、琅琅上口的谚语等引导;化学课介绍二氧化硫时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等等。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是而且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
第二,规范制度法。即通过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制约引导学生的日常言行,科学实施德育工作管理,培养学生遵守基础文明规范的意识。我校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海市亭林中学一日行为规范》《上海市亭林中学学生行为“十项常规”和“十不准”》和《上海市亭林中学学生须知》等方面的教育。本班级制订了“学生成长卡”“小小啄木鸟”“早自修迟到‘病历’卡”等。这种方法是将德育的要求融入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中,关键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促使学生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第三,榜样激励法。即利用先进人物、集体的崇高精神、优良品德、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影响学生的品德。我们可以及时利用媒体集中报道的优秀人物,如上海浦东冠忠公交总公司780路调度员陈双龙,于2004年12月22日因劝阻乘客严国荣的不文明行为,被对方伤害致死的事迹引导学生。在榜样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班主任老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要起带头作用,要求学生每天佩带胸卡,那么班主任每天要记得佩带好校徽;要求学生不能迟到,班主任每天也不能迟到甚至要比学生到的早;教室里有纸屑,班主任不妨弯下腰捡起来。久而久之,班主任的工作作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格的养成。同年级、同班级的优秀学生特别是本班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对学生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运用此法选取的榜样要真实有说服力,使学生可信、可敬,并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生感到可亲、可学。
第四,生活指导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生活指导,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一环。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待学业与就业等。特别是在普通高中,在紧紧抓住少数学习优秀的尖子生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素质先天不良,可能需要反复的教育和纠正,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检查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情况等。即我们通常说的“抓反复、反复抓”。另外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有不良品德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学生的指导;还要重视对住宿生、贫困生和特殊家庭学生生活的关心指导。如12月下旬天气十分寒冷,外面飘着雪花,我晚上到男生宿舍看望身体不舒服的两位男生,发现他们竟然穿着夏天才穿的凉拖鞋,马上要求他们带来棉拖鞋,注意保暖,指导他们加强生活自理能力。
第五,情感诱导法。当前情感缺乏已经成为德育的顽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见情感的投入与沟通在德育中有多么重要。为此我们要积极创设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与其他主体进行心灵的袒露和交流。如通过阅读学生的周记、作文或随笔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民主测评等渠道,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去年是个很调皮、贪玩的孩子,几次在课堂上公然吵闹,期末时由于政治平时成绩低总评不合格,因此对我意见很大。今年不巧我做了他的班主任,我没有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他,而是以情感为纽带,他英语成绩差我忙着为他联系同学、老师帮他补习,很多中午我把他带到办公室亲自监督他默写,并多次从各个方面介绍英语的重要性,平时主动关心他的生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位学生终于慢慢被感化,多年的恶习最终根除,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了,期中考试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班级的事情也主动关心、积极参加了,有时中午看到同学忘了倒垃圾,他会马上倒掉;看到饮水机里的水没有了,他会马上换上一桶。现在的他和过去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都说明了架起师生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有效并稳定的一种方法,尽管它可能需要教师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功夫。
第六,心理协导法。没有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拥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不高是当前学生的一大特点,“马加爵事件”已经凸显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我校通过“心灵之约”信箱和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本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情绪气象台”,通过心理测试等营造坦诚、宽松的氛围,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协助学生找到解决办法,必要时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我们还可以运用“期望理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这个公式是说,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运用“期望理论”,让学生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另外要引导学生对目标进行分解、降低难度,增大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取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动力。本班的班风“团结互助,你追我赶”就是把整体大目标化成小目标,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从而推动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父母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新形势下将心理学引入德育是当前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七,活动体验法。“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句名言说明了德育工作要实抓实干,注重知行统一。活动是受教育者道德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是主体性发展的中介。因此,班主任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意识,走新型的德育路子。我们应适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去。如这学期我校组织高二学生到南汇学农,在家乡大好田园风光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热爱父母、热爱家乡的情怀也得以提升。所以“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必须打开校门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即走开放型的路子。另外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还要走体验型的路子。一味填鸭式地灌输和说教,会使学生感到苍白无力和乏味,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在上研究性课程时,组织学生对学校门口的市河水资源展开调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本班在教师节时组织学生分组采访身边的老师,在与老师亲切地交谈中,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艰辛。他们在访后感中号召大家要尊重老师,并表示一定努力学习,可以说这次活动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在考试前,本班举行《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签字和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庄严的气氛中懂得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辞旧迎新之时,本班学生组织了一次“庆元旦、迎新年、猜谜语”活动,既为学校增添了文化的气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高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不可能将学生与社会隔绝,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去吸取正确的东西,抵制错误的东西。因而班主任要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
第八、评价督导法。即对学生的言行、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评判,以调控或督促学生自我完善。这是德育活动的反馈环节,具有导向作用。如本班设有“学生功劳簿”,将民主评定为班级、学校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记入册中进行正面激励引导。每学期开始发给每人一张“爱的信用卡”,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别人为你做的(存入)”和“你为别人做的(取出)”,学期结束后交上来,根据记载的情况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我们也可以在周记或学期评语中对学生鞭策鼓励,个别学生可以委婉地提出我们对他的期望,此外还可以开展学生互评。当然这种方法要适时适度、实事求是。
以上八种方法各有其侧重点和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组合,灵活巧妙地综合运用。要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还必须善于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构建三教合一的模式。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德育时空上要紧密衔接,任何一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教育出现断层。我校每天中午及时向学生开放图书馆等场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一定时空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家庭、社会也要和学校保持德育方向上的一致。否则,德育的功能将相互抵消,甚至给学生以误导。我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接待日、教师家访等形式,达到了学校、家庭德育方向上的统一。同时也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从而发挥出德育的整体功能。
班主任自身的观念和素质是班级管理工作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班主任能否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从“道德的权威”变成“平等的对话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都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尤其是在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素质整体不高,各方面条件比较欠缺,新形势、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很强的敬业精神与顽强的毅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探索型和创造型的德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秉衡,张汉为.这片天空属于你.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
[3] 政治课教学.教学月刊社出版,2004.
[4] 毛蓓蕾.心之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