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论课堂教学有效控制的策略

作者:赵正铭




  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必要的控制工作。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之保持正常而最佳的运行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控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保持最佳运行状态的活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
  第一,这种控制,是以完成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从教学控制本身来说,控制只是一种手段或方法,而不是目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是第一位的,因为目的决定手段和方法;手段和方法,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
  第二,这种控制,是着眼于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要改善教学的这种运行状况,就要分析教学问题的性质、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使教学保持正常而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就要研究、运用相应的策略,概括起来,这些策略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从实施控制的原则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正确的导向性
  
  课堂教学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这种严格的规定性体现在:任何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准绳。课程标准是教学法规,它规定了国家对各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尺度,按照其教学要求来实施控制,依法执教,以保证控制正确的导向性。在这一原则下,课堂教学控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始终围绕、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实施控制。这样,课堂教学控制才能做到方向正确,标准清楚,才能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从实施控制的主客体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
  
  他控是指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自控是自己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就学生而言,学生既是接受他控的受控者,即教师控制的对象,被控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控者,即自我控制的主体。其二,就教师而言,教师既是控制学生的他控者,同时又是自我控制的自控者。明确这一点,才能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控制中的正确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发挥好自我控制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教师的控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控,教师的控制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控来实现,否则,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控,教师的控制就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讲他控,不讲自控,即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就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就会降低课堂控制的效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讲究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并充分发挥好这种双重性的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
  
  三、从实施控制的内容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全面性
  
  课堂教学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个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行为控制,又要重视心理控制,二者不可偏废。具体说来,要抓好学生注意力和师生情感的控制。
  
  1.学生注意力的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正常而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善于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其主要方法有:排除干扰、给予信号、邻近暗示、问题转换等,特别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在教学中只靠教师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教育他们做到: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善于进行注意分配,既能排除客观外界的干扰,又能及时消除主观上出现的注意分散,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2.师生情感的控制
  (1)教师情感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控制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必须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要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比如,因遇事不快而愁眉苦脸地走进教室,或者因受委屈而在上课时把怒火发泄在“替罪羊”(学生)身上,这些都是应该控制而尽力避免的。须知,情感有感染作用——学生受教师消极情绪的影响,心理压抑,就会导致“心境很差”,“学习效率很低”。[1]二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既不能因教学的一时成功而口出狂言,也不能因教学的暂时受挫而唉声叹气,更不能因个别学生的调皮而动气生火,迁怒全班,有所失态。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2]
  (2)学生情感的控制。教师对学生情感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情境调节法,以情动情法、成功体验法、暗示调控法等。特别要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控,比如,当上课受到外界刺激而出现情绪波动时,要学会运用理智控制情绪——冷静思考,设想激情冲动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将有助于缓解或消除消极情绪。
  
  四、从实施控制的态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主动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是积极实施控制,还是消极对待控制,这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主宰课堂,对学生注意涣散、情绪低落、伏案睡觉、甚至嘻笑打闹等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不作应有的调控,其结果是课堂教学难以正常运行,甚至出现失控状态。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学态度,主动积极地实施控制,课堂教学控制才能顺利有效。
  
  五、从实施控制的强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适当性
  
  在课堂教学控制中,常常有两种情况: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学生能够接受一些教师的控制,却不能接受另一些教师的控制;对同一教师的教学,学生有时能接受他的控制,有时却不能接受他的控制。这就涉及到控制的强度是否恰当的问题。如果教师控制的强度恰当,学生就易于接受控制,反之就难于接受控制,甚至不能接受控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适度的控制,即充分考虑控制行为和方法的强度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力求获得控制的好效果。
  
  六、从实施控制的时机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效应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控制的效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时机的选择和把握。“蛇过打棒、水过三秋”,坐失良机,难于收到好的效果。这个方面,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又要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善于及时发现教学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选取那些主要的价值大的信息作为依据,把握控制的针对性,准确地加以调控,这样,才能改进教学,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的良好运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效应。
  
  七、从实施控制的方法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多样性
  
  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要讲究控制的方法。一是眼看:观察学生的注意程度、情绪状态,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二是耳听:听学生交谈的言语、课堂安静的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有关的意见和建议等;三是检测:通过提问、朗读、作业、测验等方式进行;四是脑想:对看、听、测获得的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来决定是否进行控制和怎样进行控制。
  
  八、从实施控制的过程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阶段性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讲究控制过程的阶段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为此,就要抓好四个阶段的反馈调控:一是感知教材阶段,要依据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对新知识的感知情况;二是理解教材阶段,要依据学生对新知识的领会和思维过程的情况;三是巩固知识阶段,要依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以及牢固程度的情况;四是运用知识阶段,要依据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方法、步骤以及形成技能技巧的情况。[3]教师对每个阶段获得的反馈信息,经过筛选认定,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其正误作出判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出解决的办法,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阶段出现的教学问题分别进行有效的反馈调控,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对控制策略的研究,又善于运用控制的策略,那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效能,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向前.课堂气氛初控.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
  [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3] 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