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零教案”的实践与认识

作者:唐先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大潮面前,我们多年来实行的教学常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繁琐滞后的条条框框,机械僵化的检查方式,挫伤了教师改革创新的热情,束缚了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为了解放教师的手脚,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2003年6月,我校开展了关于教育热点问题的大讨论,教师们谈得最多的是教案,特别是教过多年的教师对此问题更敏感。
  教师的心声:太浪费时间了,写好的教案上课时有时根本没用,甚至有时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抄教案,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边讲课边看教案;完全按教案上课,有时效果并不好;备课中有很多东西,特别是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有必要写下来吗?如果将写教案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参,讨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要比写教案更实用。学校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写教案不一定上不好课,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机械地检查教案呢!自由民主的讨论,使教师讲出了平时不敢讲的话。
  
  现实背景:为什么会出现“抄教案”的现象
  抄教案固然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但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对教案的检查方式过于机械。假如检查教师备课情况的方式灵活一点,不是机械地数页数、课题数和看书写认真程度,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看备课的实际效果,“抄教案”的现象就自然会销声匿迹。看来教案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怎么改。二是教案模式僵化。多少年来,教师的教案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及教后记一应俱备,就像是科举时代的八股文了,被条条框框封死了,教师的思想和创新的欲望也被封死了。于是“教案”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盾牌,也就失去了备课的意义。
  
  一、理性思考:教师备课实行零教案
  
  教案有两种:一种是以书面形式把备课成果描述出来的书面教案,描述完整全面者为详案,不完整不全面者为简案;另一种是将备课成果保存在头脑中,有必要时才将容易忘记或散失的东西标注在课本、教参上,摘记在卡片上,输入到电脑中,并不一定用书面形式详细描述出来,可称为非书面教案。无论是书面教案还是非书面教案,都是备课成果的体现,其质量高低主要是看是否实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不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备课,而且必须高质量备课,但备课成果的体现形式却完全可以随实际需要,个人喜好来确定,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写完整的书面教案。
  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一方面,备课确实以其重复、繁琐成为教师的累赘和负担,尤其是以前要求每一个人认真地书写在备课本上。近几年我校提倡集体备课,分解了大家许多负担,老师们不再没完没了地备,可以稍微有点空闲静下心来思考点什么。老师可以把课备在电脑里或备课本上,上课时也不会对着教案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成竹于胸”。事实上,有些东西也不是在教案上就能备出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驾驭。另一方面,在备课时如能把各种心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进去,那备课也就不是“抄教案”、“重复过去”,而是一种“设计”,一种“创新”。一年来常常思考这一问题,查阅了许多教育杂志中关于教案的讨论,发现我校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这促使我们进行理性的反思。于是“零教案”应运而生。
  那么,“零教案”到底如何实施,如何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实施,如何才能使假教案变成“真教案”,我校推出了“零教案”方案,取而代之的是“六项”备课管理措施。
  
  二、“零教案”实施措施
  
  一是转变职能。由检查备课改为指导备课,由课后查改为课前谈。以前课后检查评定是“马后炮”,实际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现在把工作移到课前,老师们聚在一起“谈课”,任课老师谈教学目标和思路,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规定一到两次集体备课,平行班同科教师一起备。
  三是提倡教案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选择教案形式,如在教材上批注圈点、制作卡片,不作硬性规定,鼓励老师们放开手脚用自己的方式踏踏实实备课。
  四是狠抓课堂教学研究。采用优质课评选、观摩课、录像课等形式组织教学研究,听课后马上组织评课,及时反馈得失。
  五是狠抓教师素质提高。“零教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重点抓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成绩。“零教案”并不是“零备课”,该做的工作仍然要做。不同的是,课堂更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了,教师也不再为写假教案而费时费力,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读书、教研自然就能扎实地开展起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六是进一步强化推门听课的检查力度。教务处不定期地推门听课,只要发现备课不认真,实效低的问题,就立即跟教师座谈交流,进行具体指导。
  2003年9月起,我们开始了教案管理的改革尝试:对中一职称以上的教师取消对教师书面教案的检查,不再以书面教案的编写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备课的依据;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自从学校进行“零教案”改革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方案,自觉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网络。我们不再用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精力用在对教学起重要作用的备课上:进课堂以前,认真钻研教材,并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梳理一遍,分清教学主次,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使之成为备课环节的一个有机延伸。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把教案“备活”了,教学中哪个地方该“放”,哪个地方该“收”,哪个地方该“扶”,自己逐渐能做到得心应手,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对“零教案”的认识
  
  “零教案”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学生上,自由地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创造出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那种教师先行设计的“彩排”、“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已经销声匿迹,不仅有井井有条、紧凑严密的科学论文体式的课堂,更有富于诗意的散文体式课堂。
  “零教案”是务实的改革,它激发教师进行创造,它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给教师一份难得的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利用这份自由读书、求知,不抄写教案,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思考。我们在学习中思考,我们在思考中提高。
  “零教案”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解放,对于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学生上,得心应手地把自己的知识、情感、个性魅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使课堂活起来。
  “零教案”不再是完善的教案,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性临场发挥。原先有许多教师常会照着抄来的名师教案“宣科”,学生的思路跟不上就“生拉硬拽”,将学生绳之以“案”,此时的学生和教师都成了教案的奴隶。现在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零教案”改革改变着每一位教师,也影响着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并在与学生广泛的接触中理解学生,领悟教育的真谛,师生关系由专制型、对立型向民主型、合作型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平等、合作的朋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的方式学习。我们并非仅仅为了“零教案”而零教案的,否则就会从一个旧的误区走入一个新的误区,零教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使教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注重实效、教案形式多样化的备课习惯和风气。
  新的教育思想,往往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诞生,新的教育管理,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零教案”改革,我们才刚刚实践了两年,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会拥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