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追踪语文命题走向 及时调整备考策略

作者:林桂平




  一、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命题变化特征
  
  其一,学科分值、题量和题型稳中有“变”,在变化中已经基本定型,体现“稳定性”。
  经过近几年高考文综改革的探索,文科综合卷中政史地三科的分值比重、题量和题型的分布在变化中已经基本定型。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在学科分值、题量和题型方面与2004年基本持平,在变化中已经基本定型。参见下表
  由上述表格可见,在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卷中,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的分值比重基本上保持在1∶1∶1左右。就2005年文综全国卷Ⅰ而言,在35道选择题中,地理、历史和政治分别为12、12和11道,题量分配较均匀。非选择题有四大题;第36~38题分别是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内综合题,分值分别为36、32、32分,第39题是一道60分的跨学科综合题;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分别比例为80%和20%。
  其二,以人类所面临的或者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以隐性介入或者显性介入的方式进行考查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从来不回避考查社会热点问题。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都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的或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以隐性介入(即通过题目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方式)或者显性介入(直击热点、正面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时代性。地理学科例如全国卷Ⅰ第1~4题考查石油问题、第39题第(1)、(2)、(3)问考查东南亚火山与海啸自然灾害问题、全国卷Ⅲ第36题考查“中部崛起”等;历史学科例如全国卷Ⅰ第21~24题考查近现代中美关系、第39题考查万隆会议;全国卷Ⅱ第19~23题考查图书报刊对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隐性考查“现代化”这一长久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卷Ⅲ第37题考查美国的黑人问题等。政治学科例如全国卷Ⅰ第32~33题考查互联网两面性、第38题考查“三农”问题、第39题(6)、(7)、(8)问考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国卷Ⅱ第38题考查“循环经济”、全国卷Ⅲ第32题考查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等。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文综全国卷更加注重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的考查,许多试题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国与国之间和谐等不同角度共同反映了近年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如全国卷Ⅰ第36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全国卷Ⅱ第12~15题考查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国卷Ⅰ第13~16题考查中国历代重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全国卷Ⅲ第36题考查中部崛起,体现了区域和谐;全国卷Ⅰ第30~31题考查林则徐的诗句反映的民族精神、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全国卷Ⅰ第38题考查“三农问题”,体现了城乡和谐;全国卷Ⅰ第39题第(4)、(5)、(6)问考查求同存异的有关知识,体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等。
  其三,经济类知识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民族关系类、外交类、文化类的知识考查得较多。
  2000~2004年的文综卷从政治、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查经济类知识的分值,一直是试卷的“重头戏”,可以说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旨在借鉴古今中外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0、2001、2003年卷均占50%左右,2002年和2004卷中经济类的比重更高达70%。而2005年经济类知识的分值只占35%左右,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大大减少。2005年三套文综卷对民族关系类、外交类、文化类的知识考查比往年明显要多。民族关系类例如全国卷Ⅰ第13~16题考查中国古代处理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34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第37题考查民族主义问题等;外交类例如全国卷Ⅰ第21~24题考查中美关系、第39题第(4)、(5)、(6)、(7)问考查“求同存异”的原则等;文化类例如全国卷Ⅱ第39题第(9)问要求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全国卷Ⅲ的第12~20题的主题都与思想文化教育有关等。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更不可盲目猜题、押题。
  其四、跨学科综合题的分值比重和能力要求基本定型,拼盘的现象依旧比较明显。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文科综合首先强调的是学科内综合,然后是跨学科综合。在近年的文科综合卷中,除了2003年文综卷中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的比例是2∶1以外,其余年份的比例是4∶1。因此,跨学科综合题在高考文综卷中的分值已经基本定型,今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就能力要求而言,跨学科综合题依旧侧重考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跨学科综合题的命制方式是围绕某一热点问题作为主题,将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知识进行简单拼盘,考查政史地三科综合能力的试题比较少。例如全国卷Ⅰ第39题东盟题所有八个设问的能力考核要求来看,除了第(1)、(2)问属于记忆层次的考查要求以外,其余六个设问都是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今年《考试大纲》对能力要求的变化有直接关联。例如第(3)问要求“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和第(4)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就是属于“描述和阐释事物”层次的能力要求。第(7)问要求阐释“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的原因和第(8)问要求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谋求与东盟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都是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讨问题”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体现了今年新的《考试大纲》对学生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新要求。
  其五、重视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人文性。
  近年来文综卷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例如2003年文综卷第37题以材料解析题的题型,通过古代长城和魏晋墓砖壁画等文物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2004年文综卷选择题第18、19题,要求考生通过对历史文物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考查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选择题29~30题考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05年文综全国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充分显示出高考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仅在三套文综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中,与文化有关的就达14道之多。例如全国卷Ⅰ第17~20题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全国卷Ⅱ第19题考查顾炎武的代表作;全国卷Ⅲ的第12~20题的主题都与思想文化教育有关。由此可见,高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复习尤其是一定时代的文化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备考启示
  
  其一,如何科学解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对备考期间的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因而对《考试大纲》的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将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是广大师生备考复习的根本目标。这就给备战高考的师生带来了一个十分头疼的现实问题:如何解读《考试大纲》,如何复习才能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