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高中语文假期阅读活动的一些探索

作者:张文清




  当今时代对高中生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的声讯媒体。可以说,这一代的高中生是在声讯媒介中长大的一代。这势必就对学生的文字阅读兴趣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意识到文字阅读的不可替代性,但毕竟从感官的趣味性、直观性等方面看文字阅读和电视、电影、网络等等视频媒介相差很多。所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感到文字阅读的活动越来越难开展。假期(本文主要是指寒、暑长假)的阅读,由于没有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检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都会大打折扣。现在的问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这一代是伴随着书本长大的一代,而现在的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长大的一代,声讯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我们还用滞后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阅读’,并用充满善意地‘残忍’限制学生的‘阅读’。”传统的假期文字阅读许多老师也无奈地感到这已成为一块鸡肋——漫长的假期没有阅读肯定是不行,但布置了又大多没有多少实效性。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富有成效的比较阅读
  
  比较文学的研究在大学文学系教学中较为普遍,比较阅读对于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广度是卓有成效的。但由于文化基础等原因,在高中开展这种比较文学的研究,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为此,我探讨了一些新的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譬如将比较阅读的内容由中外文学改为古今同题文学、传统与现代同题文学、书本与网络同题文学等等(本文说的同题是指内容、题材等大类相同);阅读方法要求精读,阅读的方式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成研读小组;作业形式可以是读后感、名句赏析,也可以是小论文、指陈摘弊等,作业以优秀作业个案展评形式展出。
  记得2002年的寒假,当时学生作家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方兴未艾,成为畅销一时的热门书,在高一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但是当时社会上对韩寒现象却是莫衷一是,既有人大加赞赏、推崇备至,也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退避三舍。但我认为,学生如此喜欢这本书总会有他的道理在里面。当时媒体正狂热炒作,相关报道对这本书的评论是说什么的都有,但大多评论流于偏激和肤浅。我想既然学生喜欢,何不让学生自己去识“庐山真面目”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这本书,我特地将韩寒的《三重门》和钱钟书的《围城》作为这次比较阅读的对象。之所以这样选定,因为两本书的题材内容、文章风格、语言特色等有相似之处,而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份学识经历等又大相径庭,而且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为一部常读常新的名著可作为一个座标,以此观照韩寒的《三重门》就会更公正、更客观,也更深刻些。
  在布置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作了多方面的介绍(但没有下结论),并鼓动学生可以在假期利用各类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展开学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对结成小组,假期之后学生交上的作业令我大吃一惊,以往难得一见的小论文居然占到70%以上,而且洋洋几千字的“大作”也不少见,许多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从作品内容,到文章笔法等等不一而足,许多文章角度之新、内容之深远在一些报刊之上。还有一些是名句欣赏,有几个有心的学生将两本书中相似的比喻罗列分析,很有见地,令我这个语文教师都自叹不如。开学后的作业展评课上,发言场面从未有过的热烈。
  除这次阅读活动外,还先后设计过一些比较阅读的内容,如现代爱情小说(如充斥市面上的许多新新作家、美女作家的作品)与沈从文(《边城》等)、张爱玲(《沉香》系列)爱情小说比较;网络校园文学与中学生作文选比较;网络短信与传统祝福语比较等等。从实践来看,许多学生由以前的老师逼着读变成自己喜欢读,由以前拼命去理解老师的讲解和结论变成主动去发表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阅读效果也较为明显,比传统的读读写写效果好得多。
  
  二、教学相长的好书推介会
  
  每个新学期伊始,我所带的班级都有一个固定“节目”——好书推介会。因为在每个寒暑假,除了教师指定的比较阅读的书目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些书刊,内容不限,可古可今,可中可外,但要求从中选出一本书(刊),开学后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推荐,要求介绍该书(刊)的有关内容,重点是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由全班学校投票,产生本学期“最该读的十本书”,这十本书由班级出班费集体购置,作为该学期全班的学生课外读物。这样的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课外读物与以往的由教师“钦定”的课外必读书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首先是学生心理上认同感强,其次是时代性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自然也就提高了,也避免了由教师的主观好恶而产生的学生偏食现象的发生。
  从实际操作来看,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令人刮目相视。开始我们教师担心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不高,因为平时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读课外书,让他如何推荐;又有教师担心,现代学生思想前卫,现代读物又鱼龙混杂,会不会出现推荐出来的都是“垃圾读物”。可结果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很强,很想自己的东西、价值观被其他人认同,所以千方百计找一些既能吸引人,能与当代学生产生共鸣,又有一定深度的“时髦”书刊。据说有人为了找到心意中的书,一个假期读了十几本书;有的学生为了推荐时有说服力,作品反复阅读,甚至组织了小范围的研讨;有的撰写的推荐词反复修改达十余次,其中精彩的广告语比比皆是,这在历次作文中是绝无仅有的。开始担心出现的垃圾读物最后基本未出现,在这种场所当代高中生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令人欣慰。
  第二点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学生信息面之广,知识更新之快令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也惊叹不已。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我带的的一个班,暑假后的读书报告会上,学生嘴里讲到的一些新书新刊有很多我竟闻所未闻,最后产生的十本推荐书我没听说过的和没有看过的有四五种之多。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教师与学生年龄的差异,这对教师尤其是对语文教师而言总是一道“硬伤”,年龄越大,也许教学水平技巧会更高些,但因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取向总会无形中把我们和学生拉开距离,于是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对现代学生的抱怨——我们教师要他们读的他们不喜欢读,他们喜欢读的我们教师又认为没有价值。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读书的形式不但学生喜欢,同时对于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也是很有益处的——既可了解当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又可及时补充一些新的信息和知识,拉近由于年龄与学生产生的距离,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新颖自由的网上读书论坛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喜欢新事物的年轻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不可能没有网络。据媒体调查,城市中学生上网比率已达到87%以上,我想高中生肯定会更高些。社会媒体有关网络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危害的报道越来越多,许多家长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既然无法阻绝,何不因势利导。利用得好,网络是学习、是读书的一种极好的媒介,尤其是网络具有的匿名性、虚幻性有时更能看到当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也需要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与网络时代的学生相适应。”为此,每年假期,我利用网上的公共论坛和学校校园网站的论坛,组织假期读书论坛活动,先由教师有目的地担任“斑竹”,提出范围、题目,引导论坛方向,后改推其他学生为新“斑竹”,教师以过客身份观察、参与、引导。这样的活动,往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阅读谈论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涉及中学生一些性心理等等,感兴趣者随意跟贴,不感兴趣的话题也就自生自灭。这些对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教育都是极好的一手资料。
  去年,《我为歌狂》《我为画狂》《为了爱情我们不结婚好吗》等新女性作家小说轰动一时,《我为歌狂》的作者还亲临宁波市新华书店现场签名、讲座,中学生反响极为热烈。于是我想何不组织班级学生的书评会,但结果却是无人敢谈——因为这类书学校政教处大多不允许学生看,社会上对此类书也颇有微词。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网络这一绝好的媒介,让所有人“畅所欲谈”。开始我自命为“斑竹”,可是不久我发现论坛人数越来越少,后来通过“奸细”才知道他们另辟了BBS,将我拒之“坛”外,等我“潜入”后才识“庐山真面目”,学生的观点之大胆、直接,思维之独特、时新,令我始料不及。后来我干脆“隐身”为其中一员,随时加以引导,最后在论坛上引来不少赞同的帖子,使学生们对这类书的认识更深更全面,这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
  
  四、形式活泼的读报编报活动
  
  为了引导学生拓宽信息面,树立全方位的社会意识,利用假期搞好读书读报活动很有必要。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许多家庭都有读书读报的必备条件。这一切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都有较大益处。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强调的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加强。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建立生活中的教材(即各种媒体、报刊等)。从这个角度而言,读报编报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至于手抄报的编写许多学校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在此不再赘述。
  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革新传统的指导思想,阅读不能把它仅仅视为教师对学生的检测,实则它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语文即生活”,“语文跟生活结合,天地非常广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跟生活结合,老师乐教,学生乐学,从量上说开了一块新天地。”当代高中生的语文阅读也就必须紧密结合当代高中生的生活,必须适宜当代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阅读要联系生活,融于生活,阅读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才会有成效,假期的阅读活动更是如此。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阅读活动的生活化、时代化、趣味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在布置假期语文阅读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语文的文字阅读才有可能用它固有的“魅力”去抵挡现代形形色色的声讯媒介的诱和逼,才有可能把我们的学生拉回到文字阅读这美的海洋中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