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学校体育教学的育人维度之“解蔽”
作者:罗陆英 欧阳学平
一、育德
毛泽东同志早在几十年前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明确规定德智体全面发展。2005年1月17日—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认为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把育人融入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德智体美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育和德育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齐驾并驱地发展。体育教学可以也必须育德。这是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我国教育规律的必然体现。而当下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体现这一教育思想。仅仅把体育作为一门纯粹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学科目。“使体育这一人类自身掌握的,极富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育体而不育人,这是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个致命的误区。这个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扭转。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作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回归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活动。长期体育实践表明,通过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使学生懂得健身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培养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的观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竞争意识、拼搏精神以及公民意识。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学校的其他任何活动更为直接和有效,对于学生人生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校体育科研中我们要在继续关注“育体”的同时,加强“育人”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育人方法、育人途径,在育体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中更好地发挥和实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二、育美
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无疑体育可以育美。
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和享受美。
在学校体育中,应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加强对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体育审美感受力、体育审美创造力和体育审美鉴赏力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体育审美创造力是一种塑造和表现体育美的能力。体育审美鉴赏力是对各种体育美的鉴别、评价与欣赏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体育美的存在和展现,从而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三、育心
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具有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完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注意过程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以及促进个性的完善,使学生变得勇敢、顽强、坚毅、灵活、机智和果断。因此,体育可能育心。国外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在体育运动中,大多数人处于发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成。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就身体练习对生理、心理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Kobasa等人指出,身体练习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可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早在1990年,Kirkcaldy等人就指出,身体练习已作为治疗心理疾病(包括慢性忧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德国政府甚至采取措施引导青少年将过盛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以减少社会犯罪。西方社会学称体育运动为安全阀和出气孔。
体育不仅能健身,其实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对一个人的心理、意志品质的锻炼更为重要,它不仅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力量,还有培养团体、公平竞争、诚信等道德品行的功能。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体育的这些“育心”的功能常常被忽略。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知名公司通常是到名牌大学体育队的队员中挑选优秀学生。认为这些人是在体育竞争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同样也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克服困难,战胜对手。威灵顿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以后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场胜利是从伊顿公学的球场上开始的。伊顿公学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始终给学生灌输一种永不服输、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
当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影响与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水平及其差异,恰当地选择和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促进其个性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欧阳学平.浅谈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宜春医专学报,1998,10(1):46~47.
[2] 赵沁平.在第九届全国中运会科报会暨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