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把握对话艺术 提升阅读实效
作者:吴中强
一、尊重:对话的前提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在这个场景中,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没有拘束,没有顾忌。这是一种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而不是纪律的松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尊重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现在,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课堂里,必须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立人格,才会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
4.体现学生的民主平等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永远不要指望一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他就会马上改正和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改善自己的心愿,这也是一种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行动跟不上愿望,学生也一样,在他想做和能做之间恰恰需要我们用耐心、理解、鼓励、支持,甚至宽容为他们架起一座桥。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境地,教师都要对他们怀有信心和耐心。
二、文本:对话的基础
1.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
“文本”,广义上讲就是有文章的本子,多指书本或课本;狭义上讲,是指文稿,主要是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物化,是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一种物化的客体,不等于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对课文内容理解,对表达的思想情感领悟,对表现手法技巧的鉴赏,师生阅读体验的介入等等都离不开文本;编者解读文本而设计的提示与练习是指示师生解读文本的一条路径;教师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构建自我的精神大厦,这些都围绕文本来开展的。因此,文本是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话题。
2.对话的方式
(1)师本对话。在课前,教师要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文本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与和学生平等对话。
(2)生本对话。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只有熟读文本,领悟某些东西了,才能和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
(3)师生对话。师生间的教学对话要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在读通全文、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学会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
三、互动:对话的途径
1.学会倾听
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重和欣赏其他人。在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就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就能决定自己需要作哪些补充等等。
2.沟通与合作
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对话的实质是交流。所以讲授和分析未必就不是对话,浅显的问答也未必就是实质性的对话。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而且是“使用学习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不是老师主观地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中“导”,有情感交流,有思维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因此,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3.互动与交往
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角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四、机智:对话的关键
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一般来说存在一种思想情感上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感知上的一种张力。当学生感觉不到落差的存在或感觉到落差太大的时候,对话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自己独立钻研的基础上,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铺路架桥,或引路导航,或在倾听学生的阅读感受中,提示学生纠正感受错差与观看所忽略的“亮丽风景”。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一种对话氛围,使学生亲近作品,产生与作者对话的欲望,还要在学生阅读文本中随时提供帮助。而这种帮助的关键则在于相机诱导,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得知识的机制是理解—记忆或记忆—理解;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学得知识的机制是在对话中生成。两种学习的过程是不同的,学习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同的。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既然是对话教学,言语对话的形式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这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第一标准。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对话教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