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实现分数效益最大化
作者:陈文平
一、高考志愿填报要讲求科学性
高考志愿填报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掌握与填报志愿有关的信息。能否全面准确了解有关招生信息,是决定一个考生能否就读理想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强,整个录取工作都按国家的有关招生政策和各省、各校的录取规定程序进行。这些规定和办法都事先向社会公布,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定和办法是正确合理填报志愿的前提,可以减少盲目性。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主要有三方面的政策。一是录取原则。我国高校录取新生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入学考核方式以文化考试为主的原则。二是录取体制。高校招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省级招办按规定进行投档,已投档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专业由高校决定,产生的遗留问题由高校负责解释和处理,省招办负责监督和检查。三是投档原则。各省招办一般都是按考生的院校志愿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投档比例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120%。
对于自己备选的目标高校,考生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招生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全称、校址、层次和办学类型,在有关省份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目标学校招生章程所包含的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了解。同时,要充分了解各招生院校及招生专业的情况,特别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还要了解前几年目标学校的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等等。
此外,考生还要了解当年所在省的招生形势,包括本、专科招生人数,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各省每年的招生计划、报考人数不一样,机械地参考往年录取数据是不可取的,要根据当年的情况重新进行判断。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参考每年公布的各学校初次就业率外,主要是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最后,掌握《体检标准》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对那些体检受限专业要有所了解。
二、高考志愿填报要重视合理性
高考志愿填报除了掌握全面的信息外,还要使所填报的志愿尽可能趋于合理。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主要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在考分入围的情况下才依照专业志愿情况安排专业。因此,考生实事求是评估自己的实力与特点,合理定位,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要正确定位。考生首先要明确今天选择的志愿与将来从事的职业是相关的。也就是说现在上大学不完全是为了一纸文凭,而要使自己今后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作应有的贡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志趣要相结合,国家的需要就是社会市场的需求,而受市场欢迎的人才,也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该看到,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并非完全唯专业取人,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学历和专业决定终生的局面将被打破。考生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发展要有前瞻性认识。
要校准冷热。“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这几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已成为考生的热选地带,所在高校的录取线居高不下。建议考生“避热错峰”,特别是中等成绩考生应避免拥挤,错开高峰,选择微冷一点、名气小一点的学校填报,会实实在在提高录取的成功率。就专业而言,“冷”和“热”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是热门,等到毕业时或许已成了冷门,眼光要放远点,不要一味追求名牌和“热门”,即便是高分考生也应该注意“热、中、冷”结合,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防止一落到底。现在,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转系转专业政策,特别对于那些有志继续深造的考生,考研还可以进行第二次选择,所以,“冷热”选择并非在此一锤定音。
要善待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干他认为有价值、能力比较擅长及个人禀赋适合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显然,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这有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也能在自己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考生的个性有内向外向之分、有能言善辩和讷于言辞、逻辑思维强弱等不同,爱好志趣也有不同,而高校各专业对不同类型的考生适应性也是不同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各异的。但有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报考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不仅消蚀了他们的学习动力,甚至会影响成才立业。
要扬长避短。选择志愿除了要考虑兴趣、爱好外,还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高考成绩和身体状况就是考生的实际情况,考生填报志愿必须从这两个实际出发。在成绩方面,既要注意自己高考总分,还要注意自己选择专业的相关单科成绩,高校在安排专业时比较注重考生的单科成绩。另一个实际就是身体状况,有不少专业对身体条件有要求。每年考生体检结果“全合格”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是“合格限报”。而每年有不少考生填报了自己限报的专业,在录取时被高校退档。所以,考生填报志愿一定要找准位置,实事求是。
三、高考志愿填报要突出有效性
高考志愿填报的有效性就是所填报的志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的关键是慎重填好第一志愿,包括院校第一志愿和专业第一志愿。“双一志愿”好比是靶心,选错目标,就很难中的。
高校选拔新生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通过对考生政治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三方面比较衡量,选择优秀的新生。其中文化成绩是主要的依据,高考分数不上线的考生不能被录取。随着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与办法的逐步改革,不仅考生志愿得到进一步尊重,而且学校招生自主权也进一步扩大,使院校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实际操作中,省招办首先按考生的第一志愿、按不多于各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从高分到低分向学校投档。高校在录取时,首先看到的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如果第一志愿生源充足,原则上不能再要求投档,也就是不可能再录取其他志愿的考生,只有生源不足的高校才能看到其他志愿考生。多年招生录取的实践证明,第一志愿录取率是比较高的,一般平均在80%以上。所以,对考生来说,填好第一志愿尤为重要。如果第一志愿落空,而考生又把握不好学校之间的“梯度”,所填的其他院校也往往已录取额满,就很有可能失去这一批次的录取机会。要使自己所填的院校第一志愿有效,必须尽可能多掌握信息,仔细分析,从而提高准确性。
高校在统一录取原则和录取体制下,自主制定专业安排等录取原则,并在招生录取前纳入招生章程向社会公布。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一般有以下几种专业安排原则。一是专业志愿优先原则,也就是根据考生所填专业顺序按第一专业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专业录满,不再录取第二专业的考生。二是考生分数优先原则,在所有报考的考生中,不按考生所填专业顺序,学校把考生所填志愿视为平行,分数高的考生优先安排专业。三是志愿分数级差原则。在所报的考生中,专业志愿之间确定分数级差,录取是按考生所填志愿顺序,依次按分数级差安排专业。一般情况下,招生数量少或专业之间差异不大的学校,大多按第一或第二种方式进行录取,而招生规模大的学校往往按第三种方式,或将三种方式有机结合。考生在填报高校的专业志愿时,必须全面了解高校的专业安排原则,有的放矢进行填报。当然,不管高校采用的是何种原则,专业第一志愿始终是最重要的,选报时必须慎之又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