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作者:申秀英




  一、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环境教育便成为提高人类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时间稍晚。1996年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环境教育是学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
  中小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环境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一个针对性较强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使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以明确。2005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从环境教育的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指导,环境教育被正式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然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各级环境教育仍然没有开展起来,许多地方几乎没有启动。究其原因,一是有关政府部门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够,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流于形式;三是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师范院校开设环境教育专业,短期培训的数量有限;四是全民大众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环境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中小学环境教育面临着师资紧缺的问题
  
  如何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否则这个教育大纲及其指南只能流于形式,难以推行。
  由于我们目前在部分中小学开展的一点点环境教育采用的是渗透式教育方式,即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辅之以环境教育的内容,达到环境教育的结果。这一做法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教育的情况下,中小学师生把环境教育作为学习的包袱,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环境教育的教学上。另一方面,各科教师没有受过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对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缺乏应有的了解,最多只能从本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在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开展的环境教育,既有“多科渗透式”教学方式,也有“独立设课式”(即单科式)的教学方式。由于这类国家具有重素质教育、轻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师受过专门的环境教育培训,其环境教育效果很好。即使是多科渗透式环境教育,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这与其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及经济发展背景有关。
  中国的情况不同,应试教育一时还无法取消。应试教育的存在,必然导致人们对与考试无直接关联的内容的回避。所以,目前在中国推行的“多科渗透式”环境教育教学方式,收效甚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运用多种途经和方法培训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
  
  1.发挥地理学科知识的速成作用,使环境教育知识体系与地理专业知识体系对接
  在当前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门师资紧缺的形势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师资问题,成为推进我国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在比较多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土壤学、生态学、水文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土地利用与管理、资源与环境、人居环境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问题,等等)与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最为接近。只要在地理课师资培训时,适当增加必备的环境法规知识和环境伦理知识即可。因此,我们认为以地理教育学科为依托,兼顾发展环境教育学科,从而为环境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根据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环境教育的科学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的概念,(2)环境问题的起因与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地震;次生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环境问题,如交通堵塞等),(3)环境与发展,(4)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5)环境污染及其治理,(6)人口与环境,(7)能源与环境,(8)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抬升,臭氧层的耗竭,酸雨等)。
  这样,既确保了环境教育知识体系与地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对接,又有效为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门师资培训的质量提供保证。
  
  2.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的可行性
  地理专业改革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对接的可行性。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完全可以培养出适合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专门师资。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案,将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由单纯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修改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与环境教育师资并举”。我们在高年级选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环境教育”选修方向,从而为今后在高师院校设立独立的“环境教育”专业打下基础。
  (2)结合师范院校的特点,以地理专业教师为主体,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公共选修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生能获得系统的环境知识,为培养跨专业型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奠定了基础。
  (3)以地理专业为依托,设计一套简单、科学、合理的环境教育短期培训课程,积极开展中小学专职环境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我们于2004年和2005年的寒暑假,先后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了4期“在职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班”,颁发了“环境教育师资培训证”,受训人员达到近2000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4)通过下达子课题等形式,以各地地理教师为主体,在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等省市区2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环境教育创新基地”;同时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6个“环境教育野外实践基地”,使课题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5)为了进一步推广环境教育,特别是为中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信息来源和必要指导,我们课题组在2005年开通了“环境教育探索网”专门网站;同时主办了学生环境教育宣传刊物《天地人》,发放到全校每个宿舍。
  (6)加强环境教育的科学研究,把近期内地理学科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与基础环境教育的对接研究”上。
  (7)狠抓教材建设,课题组先后编写和出版了3部环境教育培养、培训教材;其他相关教材正在编写中。
  (8)督促学生全面了解创建“绿色学校”在环境教育中的意义,为今后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奠定基础。
  (9)注重环境教育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对每一所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过程进行资料归档,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绩效评价,从中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每年开展优秀环境教育教案和优秀环境教育论文的评选,大大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