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现行班级管理亟待改进

作者:党亭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推进,现行班级管理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为此,及时地反思、探究与梳理这些矛盾,为班级管理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班主任的“力不从心”
  
  现行班级管理的第一个深层次矛盾表现在班主任的“力不从心”。班主任的这种“力不从心”已造成了班级的疏于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须知,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秀班集体才是学生得以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现实土壤”。我们认为造成班主任“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主任普遍缺乏管理班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二是大班额教学模式的普遍存在;三是班主任评价方式的不当。客观地说,在大多数学校,班主任往往由较年轻的教师充当,这是因为学校考虑到他们年轻,有朝气,有充沛的精力,也不乏进取心。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年轻教师仅仅只是在就读师范院校时学过一些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他们从事班级的管理工作时,大多数学校事实上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班级管理能力与技能的适当培训,更何况在教师严重缺编的农村学校,相当一部分年轻班主任本身就没有就读过师范院校,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就可想而知。
  然而,班主任的“力不从心”还远不止这些,六七十人的教学班级更使班主任叫苦不迭。尽管,小班化教学模式已在一些城市学校开始试行,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尤其是教师严重缺编的农村来说,六七十人的班额仍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的班级人数多达百人以上。另外,班主任的评价方式明显不当,从现行的评价模式来看,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一样都要接受以教学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年终考评与检测。而且,班级管理又难以用量化为具体的分数来评价,因而,在评价班主任时,还是以其所代学科的教学成绩为最终标准。同时,在评价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时,又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考评细则,这样,形同虚设的班级管理考评往往造成了班主任对班级的疏于管理。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大多数班主任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相比之下,班级管理似乎显得可有可无。
  
  二、科任教师的“事不管己”
  
  现行班级管理的第二个深层次矛盾表现在科任教师的“事不管己”。科任教师的这种“事不管己”一方面造成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核心,又是管理班级的唯一者。科任教师大多抱有班级管理与己无关的心态。所谓“上课来,下课走”正是人们对科任教师这种心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认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班级管理都有责任,只不过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核心,而科任教师具有辅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任务。事实上,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忽视甚至排斥了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同时,又缺乏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因而,科任教师大多抱有班级管理与己无关的心态也就不足为奇了。目前,一些中小学在积极探索与试行班级导师制,虽然是以考虑学生的个性、天赋及兴趣为出发点,但在事实上却起到了吸引与调动广大科任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作用。
  
  三、学生的“个性泯灭”
  
  现行班级管理的第三个深层次矛盾表现在学生的“个性泯灭”。无疑,大班额的教学模式致使班主任根本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虽然班主任常常以爱迟到、常旷课、好哭、胆小、沉默寡言等来解释学生的个性,但我们认为班主任所了解的学生这些个性仅仅只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而已,对于隐藏在这些所谓“个性”之中的学生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根本没有触及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人格所造成的扭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改”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天赋及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了解、熟悉乃至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显然,就目前而言,面对庞大的学生集体和偶然组合在一起的不同个性和生活背景的学生,班主任往往只能顾及两头,从而对于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班主任没有尽到管理的责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事实上忽视、压制、排斥甚至于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里蕴藏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其实,挖掘并尽可能地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自由发挥才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最终目的。
  
  四、师生关系的“行同陌路”
  
  现行班级管理的第四个深层次矛盾表现在师生关系的“行同陌路”。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师生关系令人担忧。据《中国教育报》对1998-1999年全国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大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感情沟通在缩小,有心里话最想找班主任或某个教师说的仅占4.8%;对于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看法与教师不同时,仍有30%的教师不太高兴甚至于压制学生的看法。另据西南师大一项调查问卷表明,有87.5%的小学生在有了心事时,不会讲给老师听。
  造成师生关系“行同陌路”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自身的权威地位的负面影响等原因,也有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现行班级管理模式是造成师生关系“行同陌路”的根源之所在。因为,就“行同陌路”的本质而言,它是指师生缺乏情感与心灵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一方面班主任的“力不从心”造成了如班主任管理班级方式的不当及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等弊端,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科任教师与学生沟通及交流的欠缺等。缺失了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师生只能在教师权威地位的负面影响下而日渐疏远。
  因此,打破与改进现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调动起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努力探索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代班级管理模式已成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艾兴.老师会听我说心事吗?中国教育报,1999-09-07.
  [2] 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浅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9).
  [3] 党亭军,冯亚妮.素质教育何以步履艰难.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