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初中班主任的“能力恐慌”及其化解策略
作者:陈 青
一、班主任“能力恐慌”的表现
1.依法执教、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集中表现为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教师不得对学生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近年来,由于教师的体罚造成家长和校方对簿公堂的报道屡见于媒体,多数以学校的败诉和赔偿而终结。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教师在事后如果不能从提高能力的高度对事件进行反思,则往往陷于迷惘、委屈,甚至惧怕再当班主任。
体罚事件的诱因是学生出错,学生的错误触发了教师的愤怒情绪,体罚是这种不愉快的情绪缺乏理性的宣泄。教师是成年人和教育者,学生是未成年人和受教育者,教师的情绪为什么会被学生所左右,究其根源,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而急于求成,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中有控制、强权、图省事的成分;二是教育管理的手段单一,不能从一定的高度充分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找不准错误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而表现得焦灼、无策。
毫无疑问,教育不能没有惩戒,应让学生学会对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但惩戒和负责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能侵犯的原则,教师可以愤怒,也应该宣泄愤怒的情绪,但在宣泄的同时,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承受时的心理状态,应在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中,走入学生的内心去解决问题。
2.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预见能力较弱。学校工作的经验表明,有时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初中生结伙打架、向弱小的学生索要财物、沉溺网吧逃学、早恋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等现象。上述现象属于办学中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有一段酝酿发展的时期,在准备时期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征兆,如索要财物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家境不符的贵重物品或者随意消费;结伙的组织者平时对同学可能有些霸道;而单亲家庭、父母双双外出务工或者父母无暇教育的学生,平时的情绪无处表达,特别需要感情的慰籍。由于个性的不同,有的可能结伙,有的则可能上网或陷入早恋,这类群体特别需要班主任的密切关注。
如果班主任能够发现并掌握早期的征兆,及时和学生以及家长沟通和交流,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措施,一定能够防止事态的蔓延和扩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其气质和校风的具体体现。张扬个性不能偏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那种没有规矩和要求,没有批评和惩戒,一切听任学生自然的认识是不负责任、极端有害的。在班级学生额较大、生均活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不仅没有校园的文明有序,而且也极易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如学生上下楼梯推搡、嬉闹,校园中的追逐打闹,课外活动上的自行其是,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另外,班主任还应把诸如“不要理睬陌生人的搭讪”、“不接受陌生人的馈赠”、“当受到威胁,心中没有安全感时,请立即告诉老师或家长”等等,诸如此类的注意事项要经常告诫于学生。要教会学生关于逃生、防卫、报警等基本生存技能,这对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失之于粗疏、懈怠。粗疏、懈怠是职业倦怠的表现,与之相伴的是班主任失却工作热情,工作作风粗枝大叶、得过且过,工作效率低下,如学生没有到校上课,班主任未能及时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家长,造成学生脱管就是粗疏的具体体现。粗疏、懈怠的另一体现是班主任急躁、缺乏耐心,不想直面班级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在不守纪律和难以管教的学生面前显得愤怒而无力。教师本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或沮丧。这种状态的班主任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学生出现问题有时甚至去寻找校外的力量帮助解决,而不主动求助于班主任。师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一旦冲突纷起,班主任工作就很难维继下去。
5.与家长交流的本领薄弱。家长们的教育背景、社会需求、价值取向以及性格等互不相同,与家长交谈特别是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需要班主任具备随机应变、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对方心态、引领谈话氛围的本领,初中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在遇到诸如望子成龙心切、过于挑剔的家长,不管不问、爷爷奶奶充当监护人的家长,溺爱护短的家长,简单粗暴的家长,单亲、再婚的家长以及曲解素质教育的家长时,往往表现得不耐烦、说话缺乏理性,甚至不欢而散。这样不仅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将来进一步的沟通造成困难。
二、化解初中班主任“能力恐慌”的策略
1.在班主任个体的层面,要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作为自身的专业生活方式。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和进取意识,向书本学,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学习可以戒除浮躁,是克服“能力恐慌”的根本性措施。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有点欠缺并不可怕,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意识,有追求自我发展的进取意识,不仅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而且能够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专家。
第二,要爱学生,努力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爱学生就是要相信、尊重学生,有着要跟学生交往的精神需要,在交往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在满足需求中实施引导、教育和管理。如果一位班主任长期培养不出与学生交往的感情,那他就已经失去了担当班主任的基本条件。
第三,要养成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班级教育管理是班主任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日复一日的活动,易使班主任疏于思考,使鲜活的班级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进而衍生出从教情感淡薄、不安心本职工作、玩忽职守、体罚学生等职业倦怠行为。反思是治疗“职业倦怠”的良药,就是让班主任对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地考察,将所有的顺理成章的习惯性做法放在一边,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习以为常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去分析、提炼管理过程与教育结果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作为新一轮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成性资源。
反思不仅要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感到焦虑、困惑和压力时进行,还要对成功的教育事件、对自身惯有的“常规行为”进行反思。一位成长中的优秀班主任,一定会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省自己之所以采取这些行为的前提性缘由,使班级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开阔和纯粹,使“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成为班主任的专业生活方式。
2.在班主任的工作环境层面,学校要创设一种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氛围。首先学校考核班主任工作的规则和标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几十位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其教育理念、行为特点、思维方式、道德追求和情感意志品质等各有特点,都要在同一位班主任那里交融,有些可能还会与班主任的教育风格产生冲突,班主任往往很难做到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时时处处都满意。客观地说,班主任在学校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群体,因此学校制定的考评规则,一定要在理解、关怀的前提下激励班主任成长,对待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要埋怨,也不要忙于“打棍子”,要认真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一旦班主任出现“胆战心惊怕出事”、“出事就想‘捂盖子’,不想让学校领导知道”的心理,那么一方面不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宜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了。
第二,改进并完善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无疑是班主任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纯学术的高深理论会令班主任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这样”、“不许那样”的硬性规定也会使班主任固步自封。校本培训从形式上看,不仅仅是听报告、做经验交流,也应该包括校领导的谈心、班主任沙龙、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脱产进修、高层次的深造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等;从培训的内容和空间来看,既然优秀的班级教育管理是集“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于一体的专业生活方式,那么校本培训就应该涵盖班主任的整个工作环节,当然也包括改变班主任的思想状况。总之,校本培训要围绕把班主任培养成学者型的实践家和实践型的学者这一目标进行。校本培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班主任的思想问题,要培养班主任的从教情感和敬业精神。班主任遭遇“能力恐慌”,班级教育管理失之于表面化和简单化,源自于班主任不了解学生,没有做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真正结合,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是班主任不能树立起对学生命运负责的义务感,不相信教育的力量,不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够把很难教育的学生变成真正的人。
校本培训的当务之急是要促进班主任日益深入地钻研班级教育管理过程的微妙细节,大量地、认真地观察学生和分析学生,把班级作为班主任的实验室,坚持写班主任工作反思手记,督促班主任把实效性的教育经验落实到文字上,把抽象、深刻的教育理论用生动、平实的例子阐述出来,把班主任打造成具有更好的人格品质、更高的职业素养、更强的理论水平以及更丰富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