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对山西省忻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尚维正




  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近期,我们对忻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发现了一些先进典型,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薄弱环节,形成了针对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忻州市共有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1633个,其中已发放土地证、林权证和产权证的基地有181个,占11%;面积达标的有1207个,占73.9%;共有专兼职教师1560人;历年来共接收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348430人次。忻州市城市(县镇)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或场所)共77个,其中有一类基地27个,二类基地13个,三类基地37个。有专兼职教师279人,历年来共接收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158980人次。
  总体看来,忻州市的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基地数量多、质量高、经营活、发展潜力大的特点,真正发挥了服务当地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忻州市各县(市、区)针对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充分结合当地实际,以服务本地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了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各自基地建设工作发展的新路子。
  
  1.适应地域特点,多种形式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定襄县坚持“五三”做法,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所谓“五三”,即“三不变”(思路不变、地位不变、政策不变)、“三为主”(以农为主、以林为主、以牧为主)、“三结合”(农科教结合、工商教结合、人财教结合)、“三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育人效益)、“三导措施”(政策引导、管理指导、效益督导)。该县本着“从校内抓起向校外扩展、从小钱抓起向创收滚动、从土摊子抓起向农科教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实践,规模由小到大,效益由少到多,产业逐步合理,管理逐步规范,全县劳动基地建设工作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到目前,该县已建立劳动实践基地162个,全县校办小农林场发展到3000余亩,有小工厂18个,第三产业网点23个,资产371.3万元,年创收益280.2万元,生均收入初中50元,小学120元。接纳学生劳动技术教育40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学校以农林为主、城镇学校以第三产业为主、山区学校以小采集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基本模式,并出现了黄咀农中200亩芦笋种植基地、邱村初中180亩高科技试验田等一大批先进基地典型。
  
  2.加强校林校田建设,开展农业科技试验。忻府区立足区情,上挂下联,实施农科教结合,努力创办特色基地。该区已先后建立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64个,城市(县镇)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场品所)10处,使得该区做到了校校有基地,个个有项目。如该区的下佐中学紧紧围绕“开教育渠、引科技水、浇农业田、结富民果”的主题,开展了“乡村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小田搞试验,大田来推广”的实践活动。他们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良种繁育试验工作,大力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由他们学校培育成功的谷子种子“黑选1号”,还曾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3.发挥职中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原平市充分利用本市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的便利条件,坚持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基地建设新思路。该市的职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职业中学,它不仅拥有较强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还拥有30亩苗圃、20亩科技试验田和2000多平米的实习工厂等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全市的城市中小学生在这里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习种植、养殖、车工、铣工、电焊等技术,不仅能够学得会,而且能够学得好,大大提高了劳动实践活动的效果。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来这里参加实践锻炼的中小学生已累计达到3万余人次。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大开眼界,同时也增强了劳动观念,增长了劳动技能。
  
  二、取得的一些经验
  
  忻州市在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
  
  1.因校制宜建基地。忻州市教育局结合本市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每个县建立一个县级学生实践基地、各乡镇有一处较高标准的基地和校校都有项目的工作目标。在基地的形式、内容和规模的规划上,坚持因校、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确定了农村学校以发展高效的种植养殖业为主、城镇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发展工商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经济的基本方针。在基地建设方面,第一阶段以突出结合和服务当地经济的单项基地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发展为综合基地,镇、校基地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稳步发展;在功能上突出其针对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效益性;在投入和组织形式上实现多元化投资与管理。
  
  2.典型引路促发展。为促进忻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近年来,忻州市教育局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努力培植本地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拳头”项目。通过培植市、镇典型,使社会认同、群众满意,使各级各类学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市各具特色的龙头单位和示范项目不断涌现,如忻府区下佐中学的“农科教结合”实验基地、东楼中学的农村“星火”项目实验基地、定襄县黄咀农中的“百亩”芦笋种植基地、原平职业中学的综合实践基地等。
  
  3.科教结合育新人。忻州市教育局坚持把育人放在发展勤工俭学的首位,着重抓了“四有”,即有基地、有项目、有管理、有劳技教育;突出“四个结合”,即勤工俭学与思品教育结合、与第二课堂结合、与课本知识结合、与科学研究结合。该市以农村学校校园经济为主体的勤工俭学,已经成为当地农村进行科研培训、成果示范、良种繁育和农科咨询等赖以应用的重要内容。全市已有20多所学校直接和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联合,承担实验项目80多个,推广项目60多个,每年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和讲座300多期。
  
  三、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行为不到位。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与我们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存在脱节现象,致使有关用地、税收、经营等优惠政策无法落实,使得许多劳动基地举步维艰,很难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侵蚀。如忻府区下佐中学作为过去市、县劳动基地建设现场会的典型,原有校田11亩,近年来一部分已经划为村民的宅基地,目前仅剩8亩。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后,对农户进行了退田补贴,使得许多学校租用农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受到了很大冲击。忻州市土地证、林权证和产权证三证齐全的基地仅占全市基地总数的11%,这是不容乐观的。
  
  2.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很多实践基地无法正常运作,原有的一些老项目基地,尤其是小工厂及第三产业,有的已濒临倒闭,难以做大做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省校办企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如今却所剩无几。
  
  3.人才技术不到位。劳动实践基地具有育人、创收、服务社会等多重功能。由于缺乏技术人才,许多基地仅仅流于形式而已,多年来一直进行着科技含量低的作业,有的基地只能栽些树、种一些玉米而已,没有真正起到为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作用。
  
  4.经营管理不到位。由于经营方式欠灵活,改革意识、风险意识差,缺乏集团化、企业化、规模化理念,不少劳动实践基地都在走下坡路,既无社会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