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走出“教学模式”的引力
作者:焦红兵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许多老师那里,正是这些“模式”同教学参考书一样日益成了他们须臾无法离弃的拐杖,束缚了老师们的想象力和行为能力,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日益简单,创新能力日渐枯竭。例如,语文老师没有人不知道“南钱北魏”的,他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创造的辉煌对于普通老师来说近乎是一种“神话”。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教学模式和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简称“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被众多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奉为圭臬,有关他们教学经验的书籍也风靡一时,更有甚者,不少老师以能够亲耳聆听他们授课为莫大的幸事,有的干脆“驻扎”在他们所在的学校取经学习。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特级教师”已经满天飞了,但像钱魏那样杰出的教师,似乎并没有出现。
据说,钱梦龙和魏书生两位老师的学历并不高,连大专文凭都没有,遑论硕士、博士头衔了。但他们干出的业绩,却是如今很多拥有大学生、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无法企及的。仔细想想,这其中也许真的与学历有关。钱梦龙、魏书生老师没有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正规师范教育,自然所受既有教学模式的拘禁也少些,能够按照自己独立的思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主求索;即使是后来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也是在有了长期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之后,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吸收的。确实,他们创立的教学模式,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专家“名师”们所总结出来的既标志他们的成就又能启迪同行不断实践探索的教学模式,却成了许多习惯于用模式思维的教师的温床;同样可叹的是我们还看到,许多“名师”的模式一经确立反而作茧自缚,他们此后的许多课堂表现,都直接地甚至简单地演绎成了对模式的印证,很难看到新鲜精彩的创新了。可见,模式一旦得到惰性和定势的拥戴之后,可以具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磁力。
应该说,旧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桎梏。那么,如何走出旧有教学模式的引力,进行真正卓有成效的教学,就成了我们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我们希望走出既有模式的引力的局限,其实不是起于浮躁浅薄的喜新厌旧,甚至也不是根源于好奇的天性,而是由于一个明确的事实:让千差万别的教师套用那些既成的模式去面对同样千差万别的学生和不断改进的课程,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其实,我们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我们研究、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和吃饭一样简单,没有一道菜能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没有一餐饭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终生的饥饿问题。我们日复一日地消费食物,只是为了获得需要的营养。同理,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仅仅是为了让它们对我们有用、有益而已。否则,所谓的学习就是在自欺欺人。这是走出模式所需要的第一步:面对模式的健康心态。因为任何事业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求索过程。教育事业没有止境是由于它所面临的情境和问题在与时俱新,无法得到关于教育的绝对真理,也不存在对问题的终极性解决方案;需要求索乃是由于但凡事业都必然追求实效和境界,而实效和境界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超越才能够达到。
心态健康了,就不会留恋旧城堡,能够放下包袱,勇敢地突围而去。那么第二步就是,突围以后往哪里去呢?这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仍以语文为例,过去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专注的是“小语文”;现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超出教材和课堂的“大语文”。过去只重知识和结论,现在则要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并重。明确了今昔的差别,我们也就知道了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
再次,就是突围之后怎么做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得好:“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创新是教师走出他人的教学模式,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而整合、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出路。例如,语文教师在大语文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观念的指引下,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从自身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解读文本,深入开展课堂实践,就是在创新。创新尤其需要重视这样三点:一是教学文本(教学内容)的探究,新大纲、新教材的改革,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目的的变化。二是教师特长的发挥,它是创新的物质凭借,离开了教师的优势,教学常常就会沦为邯郸学步;每个人的特长相对他人而言,具有最直接的优势和天然的新意,这是教师走向教育创新的首要依托。当然这时候的创新可能还只是零碎的,缺乏针对性,也难以具有说服力的。所以还需要第三点,就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这是创新的全部必要性所在,无疑也是需要人们走出旧有模式的最充分的理由。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以至身体、智力、情感因素等诸多差异,客观上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发挥自身特长,立足于学生实际,并且让学生从中成长、发展的新教学形式才是真正有创新意义的。
当然,有了新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必然走向新的教学模式。正如本文开头所述,形成教学模式,需要借助某种理论作为观照,将各教学要素经由整合而使之程序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必须能够揭示某一类型的教学实践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形式进行升华后的典型形式。只有将教学新形式上升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证明我们走出旧有模式引力的努力由愿望变成了现实,才能证明我们有了创新的成果和成功超越的标志。
事实上,成功的喜悦总是短暂的。我们马上就会感到,更深层次的困惑已经接踵而至:既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有“引力”的,我们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走出一种引力而进入另一种引力呢?事实上,新的教学模式最初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引力,而是启示和动力,只是在它的动力耗尽以后才蜕变成引力的。我们的专业自觉——或者叫专业精神——的意义就表现在这里:在一种教学模式的启示作用和动力资源被耗尽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超越。如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一样,如果等到市场丢失之后再去作市场调查,寻求产品的更新换代,那就太晚了。由此看来,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只是教学活动消费的对象,而不是供瞻仰和凭吊的碑塔。只有不断地创新超越,才能真正走出模式的引力,才能不致因迷信崇拜或敝帚自珍而亵渎我们的天职。
(责任编辑关燕云)